企业联姻谋发展 零售业频现重组大戏
时隔两年,北京零售业再次因为重磅合并走进了公众的视野中。2010年9月,随着西友集团与首旅集团正式重组,西单商场通过公告宣布,母公司西友集团并入首旅集团,西单商场购入首旅集团旗下商业零售板块新燕莎的全部股权。更名为首商股份的“新西单”,成为北京商业领域一艘真正的航母正式入水。
随着日前又一艘大型零售航母即将起航,北京商业领域格局又将发生新的变化。
北京打造零售联合舰队的情结已有十多年。2003年,首旅、新燕莎和全聚德[30.18 0.33% 资金 研报]战略重组,形成北京旅游业商业航母;包罗了物美、亿客隆、小白羊等十多家公司的首联集团,也在随后宣告成立,但一年后,原首联集团总经理辞职、物美退出,首联集团名存实亡。
事实表明,在北京,塑造真正的商业零售领域航母的行动有些举步维艰。不过,这并不能阻碍相关主管部门加速北京商业领域集聚效应的决心。从2004年开始,王府井百货、西单商场、新燕莎、城乡贸易中心等主要零售企业,轮流成为北京商业航母传言的主角。
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作为北京百货业龙头的王府井,本该更早吸纳其他同行,先于西单商场成为“吃螃蟹”的企业。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成行。
目前,面对不景气的宏观环境,北京零售业已经从最初为了填补市场空白而出现的粗放式扩张,进入到打磨经营细节,靠盈利能力比拼的阶段。
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会长楚修齐认为,零售业的整合还将日益加速。国内零售业正在逐渐形成市场集中度高、企业规模扩大的格局。在他看来,今后零售业还会频繁发生类似首商股份等重组的案例。
据介绍,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零售业集中度偏低。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排名前五的零售集团,仅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6%,而这项数据在日本是41%,在美国是48%,在韩国甚至达到75%。韩国也曾在几年前出现零售品牌各自为战的局面,不过最终这一局面被乐天、新世界等当地零售巨头终结。
强强联合重在适合 资源互补为成败关键
短时间内形成规模效应,达到“做大”目的,只是零售企业强强联合的表象,而“做强”才是组建商业航母的真正意义。
楚修齐认为,只有全国性的零售集团和区域性大型综合零售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商业咨询师刘晖解释道,目前国内零售企业因为物业租金、联营模式等,导致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利润被不断压缩。如果能够成为沃尔玛、家乐福这样规模的零售集团,不仅能摊薄运营成本,也会让供应链和人员都实现更优化的配置。
还有专家表示,在国内主要城市,核心商圈的优质物业已经是稀缺资源,大型零售企业通过收购经营效益一般的老商场,加以改造,其投入比新开商场更加合算。
不过,正如北京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赖阳所言,重组只是组建商业航母的第一步,所谓的强强联合应该是双方企业的资源互补。
对于王府井国际收购春天百货,业界均颇为看好。
刘晖认为,企业之间不是想合并就合并,找到合适的对象很重要。相比于春天百货的经营规模,王府井国际主导这次收购可以说是“强吞弱”。而且,春天百货的网点、品牌资源也是王府井百货所需要的。
但目前在国内零售业上演的收购案中,并非都找到了合适的归宿。此前,包括大商集团、百联集团、武商联、重庆商社等均通过并购组成了商业航母,但这些企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整合进程缓慢,甚至一度出现亏损。据记者了解,有的企业负责人甚至来到北京,与当地大型商业企业高管探讨解决之策。
赖阳认为,企业之间如果不能很好地融合,则只能在短时间内扩大规模,并不能长久。据他介绍,在零售业相对发达的欧美市场,也有两家巨头合并后“1+1<2”的案例。西尔斯和卡马特都曾在沃尔玛之前占据美国零售企业第一的宝座,但强强联手后,组成的大型商业企业却退出了美国零售排名的十强,资产规模更是大幅缩水。
尽管企业融合并非易事,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几年,国内零售业也会像美国市场一样,出现由几家大型零售企业主导市场的局面。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李铎) 共2页 上一页 [1] [2] 内地零售业严冬未过 百货企业态度保守 外资零售业在华折戟多元化 难以言说的痛 2012年中国零售业重要并购重组事件盘点 本土零售业2012年处于战略爬坡期 英国零售业进入冰火两重天 网购红火实体店衰落 搜索更多: 零售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