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商网讯:随着零售渠道的不断分化调整,一部分百货店、大卖场向购物中心转型,成为购物中心的主力店,而购物中心自身也在进行新一轮的调整。
正如中购联发布的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城市商业的竞争已经从2005年之前百货与百货的竞争,过渡到2010年购物中心与百货之间的竞争,而2013年开始,同城购物中心之间的激烈较量将全面展开。而较后入市的购物中心正在对老牌购物中心发起冲击,并对老牌购物中心在创新期的发展提出严峻挑战。
从百货店到购物中心
北京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赖阳向记者表示,“从百货业发展情况来看,今后百货店单独发展难度很大。”而具备一定条件的百货店,则开始了“购物中心化”。
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任郭增利也告诉记者,“与国外的购物中心不同,中国的购物中心很多都诞生于百货店。”
以北京甘家口大厦为例,地下一层到五层除去百货、超市业态外,又最新增加了咖啡厅、典当行等服务功能;另外,公司也把六层买回,设置餐饮业态。据甘家口大厦董事长周平向记者介绍,新开的顺义分店也按照“超市+百货+餐饮”类购物中心模式进行运作,十分成功。
除了“与购物中心结合,百货店作为购物中心的主力店”,赖阳向记者表示,“一些去百货店的单体购物中心,由于缺乏灵魂,缺乏高度集约的消费,往往发展也比较困难。”
脱胎于百货店的购物中心,着重售卖的部分虽然近年来发展迅猛,但面临着诸多问题,亟须新一轮的调整。
对于国内购物中心的发展现状,郭增利向记者表示,“购物中心近年来在国内一二三四线城市普遍开花,发展迅猛,区域型、邻里型,以及一些生活方式中心都发展得很快。”他认为,购物中心的发展总体上和市场的需要能够接轨,但总体的成功率与国际水平相比,有比较明显的差距。
“由于我们发展太快,人才比较缺乏,在产品的定位、准确度以及专业水平上,与国外相比有很大差距。”郭增利认为,在一些市场销售比较旺盛的城市,购物中心做得都不错,但如果一个城市消费力下降,就可能比较被动。
除了由于专业水平不够外,郭增利还认为,对定位的细分上还不够清晰,也导致了购物中心在品质以及对市场的需要没有完全对接。
偏向零售,服务缺失
与国外不同的是,中国的购物中心诞生于百货店,着重售卖的部分,在餐饮、娱乐等配套功能上有着明显的不足。
“零售比例过高,购物中心趋势应变不及时,商铺缺乏生活情景的针对性。”赖阳也向记者表示,购物中心应由零售为主转向休闲、娱乐为主。
对于购物中心,业内普遍认同购物、餐饮、娱乐各为5:2:3的业态配比。“现在国内购物中心一般零售水平已经在50%以下,绝对不会超过50%,有一些地方的购物中心零售占比已经在40%以下。”郭增利告诉记者。
在赖阳看来,购物中心内消费者娱乐、休闲成分居多,很多是顺带消费,当前购物中心内40%—50%的购物占比是不够的,应增加餐饮、休闲及娱乐等服务功能。
不过郭增利向记者强调,国内购物中心零售功能与其自身的其他的功能相比,要弱化;但与国外的购物中心相比,零售功能还是不够,需要加强。
据记者了解,上海购物中心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已超过13%,但不到美国、日本的一半,仍有很大上升空间。
另外也应当看到,购物中心作为新兴的商业形态,以及被众多商业服务业品牌关注的零售渠道,正在改变连锁零售商的同业竞争地位;上述报告也指出,快时尚、餐饮、电影院以及儿童品牌,借助购物中心零售渠道的快速崛起和快速发展,与购物中心结成了紧密的渠道伙伴关系。
此外,“特色不突出,同质化严重”,是购物中心当前发展的又一障碍。
赖阳认为,“购物中心在引进主力品牌上,雷同性太高;在设计形态上,多是封闭的大盒子,形态创新不足。”
赖阳向记者举例,香港的圆方商场、朗豪坊,以及英国的曼切斯特三角形购物中心,在设计上就独具匠心。 共2页 [1] [2] 下一页 北京华联商厦将投资9亿在包头建购物中心 广州大型购物中心空置率升至13.1% 深圳大型购物中心涌现 体验式消费成关键 百盛修订购青岛购物中心协议 拟与上实合作 上海:购物中心过度开发风险凸显 搜索更多: 购物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