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之3
嫁入豪门 改名换姓续辉煌
代表企业:青山商场、建二商场
青山商场曾是武汉市的十大商场之一,是青山区的商业龙头企业。12月5日,记者前往探访。在青山建设二路公交车站,因不知道如何转乘前往,记者随机问了三名同在车站等车的乘客。其中一名年轻人称“不知道”,但另两名年长的乘客不仅告诉记者如何转乘,下了车怎么走,都讲得一清二楚。
到达“青山商场”后,记者发现,商场招牌的名字并不是“青山商场”,而是“青山百货商场”,而且名字前方有一个中百集团的LOGO。商场门口一字摆放着十多个花车,销售人员正在促销保暖内衣。记者注意到,花车上面的标志并不一致,有的是“青山商场”,有的是“青山百货”。
据了解,花车标志不一致,以及青山人对商场的口头称呼和实际名称不一致,均与青山百货商场的发展历史有关:因种种原因,商场名几经变换。
青山区地方志记载,青山商场的前身是1958年开张营业的武汉市百货公司青山商场。“文化大革命”中更名为红钢城百货商场。1984年改称武汉市青山商场,后更名为武汉市青山百货商场。1993年,完成股份制改造后,改称武汉青山商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999年7月,因经营出现困难等原因,青山商场由中百集团托管经营。1999年8月,中百集团投资200多万元,厂商投资300多万元,对店堂局部进行整理装修,并对商场的经营品类进行了大幅调整。
江城众多老百货商场中,与青山商场一样,商场实体还在,但已“改名换姓”的还有青山建二商场(现为武商建二商场)、江夏商场(现为中百江夏百货)等。
大家都来说
中商集团副总、中商百货连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自力:人才缺乏是“群倒”重要原因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流通体制改革,此后一批老百货商场纷纷倒下。概括来说,导致大家衰败的原因包括:部分企业领导人没有及时跟上形势,让“等、靠、要”思想误了事;优秀的商业人才多集中于武汉市的市属商业企业,区级乃至街道级的商业企业人才欠缺,制约了其发展。
中百集团副总、中百百货董事长程军:
不会“变”就会被淘汰
民情即商情,民意即生意。时代在发展,市场在变化,做商业必须根据新的民情民意及时应变。中心百货70多年不倒,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武汉企业家协会、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陈方烈:传统体制存弊端
过去是企业“办社会”,一家企业往往有党、政、工、团等部门,另有学校、医院等分支机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是传统国企的通病。
举例来说,武汉市曾有一家小的国有企业,真正从事经营的只有10人,但党政工团等人员也有10人,退休人员更是多达20人。“10个人做事养40个人”,这就是很多传统国企的写照。负担太重,是压垮众多传统百货商场的重要原因。
武汉市人大代表、武昌区两会(企业家协会、企业联合会)执行会长郑建:跟不上时代步伐就“掉队”
改革开放初期,物资不太丰富,大家只要开店有东西卖,就能挣钱。在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过程中,部分企业领导人不能顺应时代变化做出特色,自然就“掉队”了。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区域经济研究专家秦尊文:“老百货”是一个时代现象
上世纪80年代还以计划经济为主,当时物资比较稀缺,交通也不方便,人们可选择的余地很小,各个区域的老百货商场生意因此红火。这是那个年代的时代现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状况的改善,人们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选择。部分老百货商场因不能顺应市场变化,逐步被淘汰出局,也有部分商场因城市发展和拆迁改造等原因,最终消亡。
近年来,代表老百货的“商场”、“大楼”都不见了,替而代之的是“广场”、“购物中心”和“销品茂”等新词汇。但记者探访发现,幸存的老百货纷纷更名只是表象,背后其实是经营环境、经营理念和经营业态的变化——百货业曾是零售业的龙头,但如今在超市、网购、专业店等一帮“同门兄弟”的围追堵截下,百货的老大地位已开始动摇。
困境:传统百货市场被抢占
过去的老百货商场无所不有,小到针头线脑,大到家具电器。“那时百货商场还卖食品、糕点、咸菜等,它力求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中商集团副总、中商百货总经理刘自力回忆道。
多名“老商业”人士回忆,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超级市场、仓储商场、网络购物等新兴业态在武汉迅猛发展,传统的百货商场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对百货商场冲击最大的当属大型综合超市。大型综合超市以美国的沃尔玛和法国的家乐福为代表。两大国际巨头还带动一大批国内零售企业紧随。综合超市这种零售业态以其宽松的购物环境和低廉的商品价格为竞争武器,迅速抢占市场。
金鹰国际再度增持春天百货 持股比例超8%
传老佛爷百货和万达或收购巴黎春天百货
新华百货省内外建最大百货店 2013年开业
王府井百货电商将于圣诞节期间正式运营
重庆百货获6.16亿注资 以补充营运资金
搜索更多: 百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