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莞本土的便利店遍布各社区街道
地头蛇挤走过江龙 直面难题险中求胜
记者从东莞市零售行业协会采访了解到,1996年,沃尔玛等洋品牌进来后,1997 年“美宜佳”应运而生,成为东莞最早的连锁便利店公司。
此后,“上好”、“天福”、“合家欢”等本土品牌纷纷试水并迅速成长,而深圳的“万店通”、外资背景的“OK”和“7-11”也相继进入东莞市场,争先发展。刚开始时,很多便利店连锁公司都是由几家几十家门店做起,慢慢做大。
东莞的连锁便利店公司,基本采取加盟模式,加盟店缴纳一定的加盟费,以及每月缴纳品牌使用费,即可使用公司品牌,并享受培训、配送货物、设备维护等相关服务。目前东莞的便利店连锁企业已经超过十家,在全国地级市里是最多的。
“过江龙”遇水土不服
在东莞南城第一国际百安中心,一家便利店门前还挂着“万店通”的牌子,不过里面已经空空如也,这是东莞外来连锁品牌遭遇滑铁卢的一个缩影。
早在好几年前,有外资背景的“OK”、“7-11” 进入了东莞市场。随后,“OK”便利店在2008 年全线退出东莞,“7-11” 则至今仍在勉强维持,但在东莞南城只有两家门店。据悉,这两家“过江龙”之所以铩羽而归, 原因是定位中高端消费,经营成本太高,与定位中低端的东莞本土便利店相比毫无竞争优势。
“他们来东莞发展,等于是找死啊。东莞本土的便利店太强大了。”东莞连锁行业资深人士黄志云认为,“OK”、“7-11” 因档次太高,不适合东莞消费水平, “万店通” 则没有过多的优势和特色,在东莞本土便利店的竞争下,它们都难以打开市场。
“连锁便利店满地都是,市场蛋糕就那么大,生意是越来越难做了。”在南城体育路口附近的“7-11”便利店,店员向记者大倒苦水,说现在开便利店根本没有钱赚,只能维持基本生活。
“地头蛇”遭物流瓶颈
东莞便利店连锁企业的成长期不长,大多是近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但是一旦发展到200家门店后就会遇到瓶颈。正如拥有160 家加盟店的“利的”,随着往外拓展的手越伸越长,开店慢、配货少、店距远而导致物流成本急剧上升的问题愈发凸显。“利的”的结局是被收购。
对此,黄志云分析:“那些失败的企业,往往在发展的过程中忽略了‘基本功’。”黄志云说,东莞很多只有一两百家门店的便利店企业,由于扩张速度太快,后勤配送跟不上,其下辖的连锁便利店只好向批发部或者找同城的连锁便利店拿货,严重制约了发展的空间,以“利的”来说,只有一个300平方米左右的仓库,仓储和配送根本跟不上。
“在省内,不管多远,我们一般都保持两天一次配送。”“美宜佳”相关负责人说,便利店连锁企业要保持强劲竞争力,必须要在短期内积聚一定规模才能够支持起物流配送和品牌管理等方面的成本。
记者了解到,目前东莞十多家便利店连锁公司中,只有“美宜佳”、“天福”、“上好”等寥寥几家拥有自己的物流公司,其他均缺乏长距离配送能力。
购买力下降压力大增
欧债危机席卷了东莞制造业,同时带来的还有购买力下降。东莞便利店老大哥“美宜佳”,也感受到了行业不景气。美宜佳副总经理周振兴透露,“美宜佳”的收益较去年基本持平,运营压力大增,“尽管东莞本土便利店的数量已经很多,但是我认为随着农村化向城市化的继续发展,仍然还是有便利店的生存和拓展空间”。
周振兴坚定地认为,随着城市化的继续推进,只要人们有“便利”的需要,便利店就有价值,而人们对品牌的追求,为连锁便利店提供了生存土壤。
“现在股市熊了,有点余钱的人没地方投资,连锁便利店就成了最稳当的投资方式,至少不会太亏。”“想家”总经理何琳分析称,这也是造成目前东莞便利店多如牛毛的原因,即使竞争已经这样激烈,也还是有人想轧进来。
外界认为,大型超市的发展将给连锁便利店带来冲击,业内人士则认为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便利店就在家门口,我买包烟,当然越快越好,跑超市太麻烦。” 黄志云表示,便利店与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超市不冲突,定位不一样,“我更愿意把两者之间的这种关系定义为‘互补’”。 便利店关门不是竞争饱和 而是没长开 未来便利店将加速调整 单店盈利增速下降 部分便利店明年有望用支付宝购物 杭州便利店开始洗牌 可的便利多家店关门 薄利下仍苦苦支撑 东莞加盟便利店多如牛毛 搜索更多: 便利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