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系列动作似乎并未打消消费者疑虑,首先,海天疑似存在“既当选手又当裁判”情形,一张《酱油质量通则》的截图广为流传,其中海天就是起草单位;其次,中国调味品协会给海天味业“站台”背后出现海天相关人员。
颇为意外的是,海天味业的竞品千禾味业却因产品“0添加”而意外出圈。在此次事件中,千禾味业受益零添加势能,相关产品高速放量。
根据通联数据,自2022年10月,海天味业线上淘宝渠道与线下商超渠道大部分月份销售额属于负增长,而千禾味业则大部分属于正增长,具体如下图:
另一方面,海天味业的基础调味品是否遭遇预制菜及复调品挤压?
海天味业基本盘在B端。据悉,海天味业B端销售占比超50%,核心主要为餐饮等B端,而以超市、零售店等为主的C端市场占比30%-40%左右。
然而,三年疫情培育了部分消费者居家餐饮的习惯,同时也带动了复调品及预制菜增长。
根据中泰证券数据,2020年,居家餐饮产品市场增长35%至2652亿元,2022年增速超25%至3673亿元,并预计2023-2027年,在家吃饭餐食产品市场规模将从4411亿元增长至9400亿元,CAGR为20.8%。
与此同时,预制菜也突飞猛进,2022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到4196亿元,同比增长21.3%,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有望成为下一个万亿市场。
以史为鉴,与我们饮食文化较为接近的日本,在经济下行周期,出现复调品替代基础调味品现象。据悉,日本家庭对基础调味品酱油的支出金额从90年代初的约3500日元的高位下降至2017年的约1800日元,酱油衍生的复合调味品支出则由约3000日元上升至约4800日元。
综上,海天味业基本盘酱油业务遭遇竞品及可替代品等蚕食下,酱茅将如何走出困境?同样对标日本调味巨头龟甲万,其在遭遇行业增速放缓后,采取了多品类策略进行对冲。反观海天味业,其也进行了一定多元化,但多元化的业务占比贡献仍然不突出。2023年上半年,代表多元化产品的其他业务对营收的贡献仅为14.52%。
陷入渠道之困?经销商持续流出线上渠道占比低
海天味业由于庞大的经销商体系,使得其渠道极具竞争优势。然而,近年,公司似乎遭部分经销商抛弃。
2022年海天味业的经销商数量7172家,相比2021年的7430家,减少了258家;2023年,前三季度海天味业经销商进一步下降至6775家,同比下滑5.54%。
与海天味业经销商下降不同,千禾味业与中炬高新的经销商今年三季度却在增长,千禾味业前三季度经销商净增加833家,增速近40%;中炬高新净增加107家,同比增速为5.34%。
来源:调味品协会数据,注:调味品上市公司2023年前三季度经销商发展状况
值得注意的是,海天味业的合同负债也在大幅下降,2021年年末,公司合同负债高达47.09亿元,而2023年三季报骤降至20.07亿元,同比下滑25%。
至此,令人疑惑的是,为何海天味业遭部分经销商抛弃,而部分经销商却大举加入千禾味业?这或不得不提渠道利润率。
海天味业的经销商渠道利润率或可能弱于千禾等竞品,在千禾味业的公开报道或能得到间接验证。千禾味业曾对外表示,“公司给经销商的利润空间是富有竞争力的。在对经销商渠道的支持上,公司根据市场成熟程度和开拓需要,给予经销商有竞争力的利润空间和费用支持,充分调动渠道的积极性,实现双方共赢。”
根据安信证券拆解数据,千禾经销商渠道利润率高达35%,远高于海天的25%。在行业需求疲软之际,渠道盈利空间或成了经销商新的考量目标。换言之,海天味业在面对显然增长困境时,或亟待改善其渠道商利润空间,使得其具有相关竞争优势。
此外,海天味业在线上渠道占比仍然较小。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兴渠道的兴起,一定程度助推了调味线上渠道发展。根据公开资料,疫情三年(2020至2022年),线上渠道占调味品总体销售的比重从6.6%提升到8.7%,提升了2.1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海天味业线下渠道占营业收入比高达96%,线上渠道营收占比仅为4%。而千禾味业公告可查询的线上渠道占比已经超25%(2022年年报)。
来源: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新浪证券 文/夏虫工作室
共2页 上一页 [1] [2]
红商网优质内容还将同步分发到公众号、视频号、头条号、西瓜抖音、网易号、搜狐号、企鹅号、百家号、好看视频、新浪微博等国内主力流量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