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十年,如今的三只松鼠,其颓势远非“水逆”可以形容。
前段时间,三只松鼠发布公告称,已全面暂停门店扩张,并且大力度关停不符合长期定位、业绩不佳的门店。与此同时,三只松鼠还表示,单品规模不足、盈利能力不强的多个品类将逐步停止销售。
除了业务大调整,年报更是难掩衰颓。
据年报显示,2021年,三只松鼠营业收入自上一年跌破百亿元之后继续下滑,下降0.24%至98亿元,其中,第四季度亏损达3100万元。
2022年,下滑趋势愈演愈烈。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本是包含春节在内的传统销售旺季,三只松鼠营业收入30.89亿元,同比下滑15.8%;净利润为1.61亿元,同比下滑48.75%,近乎腰斩。
这样一份年报,直接“劝退”了大批投资者。年报发布后的两个交易日内,三只松鼠市值蒸发约28亿元,而放在更长的时间坐标下,其市值两年即蒸发掉270亿元,可以说是“跌麻了”。
三只松鼠为何跑不动了?恐怕先得了解它是怎么跑起来的。
01
流量巨变
三只松鼠崛起的“秘诀”,四个字便可概括:电商流量。
2010年,长期以线下为主要销售渠道的百草味关停所有线下店铺,全面向电商等线上渠道进击。这像一个行业信号,新的掘金机遇悄然到来,吸引各路人马入局。
正是看到了其中潜藏的时代机遇,2012年2月,创始人章燎原带领5人团队,在安徽省芜湖市成立三只松鼠。
一开始,章燎原就完全摒弃线下销售,将三只松鼠定位为“全国第一家纯互联网食品品牌”,以坚果为主打,采用“代工+品牌”的轻资产模式快速承接电商平台红利。
这个模式当年即得到验证,2012年双11当天,三只松鼠销售额在淘宝天猫坚果行业一跃成为“王者”,日销售额近800万元。
此后,三只松鼠开启“狂奔”模式。紧接着,2013年1月,月销售额超过2200万元,到2014年,全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大关。
在奔跑中,融资、上市、营收一路走高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2019年,三只松鼠更是迎来高光时刻,上市成为电商零食第一股,市值达220亿元。
近十年的时间跨度里,对于电商流量,三只松鼠越来越沉浸,也越来越依赖。
媒体梳理的数据显示,多年来,线上销售在三只松鼠营收中的占比都在90%左右,2019年第三方电商平台更是贡献了三只松鼠营收的97%。
图源/《巴伦周刊》中文版
对此,媒体直言:“这一状况跟过去几年阿里巴巴、京东等中国主流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
然而,从2020年开始,中国电商流量发生巨变,三只松鼠赖以生存的基础也随之“出现明显的动摇”。
《巴伦周刊》分析认为,新冠疫情爆发后,直播电商快速发展,尽管阿里巴巴、京东仍然是中国电商的龙头,但是拼多多、抖音、快手等在互联网第三代发展中兴起的电商新模式,经过多年积累之后开始发力,不断蚕食阿里巴巴、京东等的市场份额。
中国互联网环境“去中心化”,流量也开始去中心化,结果是,高度依赖阿里巴巴、京东两个平台流量的三只松鼠发展失速。
最有说服力的细节是,2020年,三只松鼠营业收入较2018年增长近40%,但这两年的净利润却基本相当。究其原因,2020年的推广费及平台服务费,是2018年的2.4倍。
多卖了40%的货,净利润却差不多,这说明来自传统电商的流量不再能推动三只松鼠向前跃升,业务越依赖它们,“增收不增利”的困局便越牢固。
换句话说,三只松鼠患上了“传统电商流量依赖症”,而要破除相关症结,对业务渠道进行调整、重构,是三只松鼠的官方应对策略。
02
线下战争
首先,三只松鼠拓展了流量来源。
简单来说,三只松鼠布局了快手、抖音直播带货,进驻美团优选、多多买菜、橙心优选等多个社区团购平台。
这一策略收到了一定成效,2021年半年报显示,拼多多、抖音等新电商业务营收占线上总营收比例接近10%。
其次,三只松鼠将此前较少涉足的线下渠道作为“重头戏”来运营。
事实上,2016年,三只松鼠就在芜湖开设首家线下门店,但只作为概念性的体验店。从2018年起,开始真正拓展门店,推出重用户体验的直营店“松鼠投食店”和重销售的加盟店“松鼠联盟小店”。
数据显示,2018年,三只松鼠拥有线下直营店“松鼠投食店”53家,2019年直营店突破100家,加盟店突破200家,计划3~5年开出1000家,线下收入占比提升至40%以上。
到2021年上半年,这一计划照进现实,三只松鼠投食店和联盟小店线下店铺数量超过1000家,新分销覆盖超60万零售终端的触达,此外还组建新分销团队发展新分销。
2021年10月,在媒体的报道中,章燎原坦承:“线下渠道仍然是主流渠道,三只松鼠在线上拥有了20%的份额,处于相对领先地位,但我们在线下所占份额仅有2%。这个讯号对于我们所有的经销商伙伴来说,都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三只松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