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角度再来一张。”
一位身穿黑色紧身长裙、身材高挑妆容精致的女生正迈开修长的双腿、嘟起嘴巴,手里举着一盒刚出炉的麻薯,站在山姆的货架前,对她对面举着手机拍照的另一位女生说道。而这位举着手机的女生,在衣着、妆容、打扮上,与被拍女生极其类似。
一旁的工作人员路过,没有转头看一眼,早已见怪不怪。
一组照片拍完,两人很快交换位置,再度拍了起来。垒得满满的麻薯货架,俨然成为了新晋网红打卡点。不出意外,这组照片将很快出现在小红书上,将山姆“打卡圣地”的人设再次加强。
年轻人想来打卡,但按照山姆会员店官方定价,一年会费分260元和680元两档。高昂的入场费横在麻薯与年轻人蠢蠢欲动的打卡之心中间。
以山姆、Costco为首的会员式仓储店在经营模式上通过会费这一形式进行流量筛选,和消费者之间形成稳定的供给和需求关系。而会费这一门槛也让顾客通过消费锚定自己“中产”的位置。
这种“中产”位置的锚定甚至是跨国界的,美国山姆的会费为45美金/年、续费40美元/年(约合人民币257元)和100美元/年(约合人民币643元)。进入中国后,山姆保留了这样的设定。也就是说,山姆的目标客户群中国中产,能花着与美国中产同样的钱,买着和美国中产同样的商品。
想象是美好的,但现实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山姆的门槛很快被“共享经济”消弭了,在淘宝、闲鱼、小红书等地,10元左右的“山姆次卡”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同样的APP、同样的上传照片生成会员、同样能60秒刷新一次的二维码,山姆的全球通用版会员卡,遭遇了本土特色“分销”。在淘宝上,单次会员卡销量第一的山姆商家,月销量达2万+。
应运而生的“单次卡”
在某宝售卖山姆“单次卡”的店铺里,不少人在问答栏下积极提问,“坐标XXX,这卡能用吗?”放眼望去,类似的问题超过100条,标记了山姆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分店。
在这些提问中,能找到山姆在中国每个城市的定位。线下严查的实体店铺,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单次卡费用在12元往上;而不严查的实体店,如长沙、南京等地,单次卡费用稍微便宜些,在10元左右。
时代周报记者在上述店铺的评论区发现,在1.2万个评论中,有近1%的人怒打差评。其中一位用户留言“大家不要上当了!即便在门口通过检查,后续也会在结账的时候发现不能买单。由于我好不容易排了40分钟的队,抢到了一人限购一只的烤鸡,不想把鸡拱手让给后面的哥们儿,只能流泪当场乖乖买下一张260元的正版会员卡。这家店是不是山姆的托?”
从评论区留言来看,因烤鸡而被迫买正版卡或放弃购物的用户,不在少数。他们都愤愤不平,在某宝评论区怒打差评,“告诫”后面的购买者,这是一个骗局。
时代周报记者调查发现,用户购买到的单次卡并不是简单的“给一个二维码”或“帮忙验证”这么简单,而是有着几乎和注册正版会员相同的流程。
官方流程是先下载正版APP,随后在APP中注册充值、拍照生成会员二维码这三部曲。而淘宝破译版则是先通过店铺客服提供的链接下载破译版APP,再用客服发来的授权码登录该APP。最后一步则与正版相同,也需要用户拍照生成一个有头像的二维码。
盗版与正版的APP相比,图标、UI界面、栏目和内容几乎一模一样,只是细看之下在精度上有些许差异。
购买后,淘宝客服还特意发消息提醒道,“走人工收银结账!!!禁止自助机器结账。”理由是,机器对于“盗版”会更为敏感,而人肉审查”在人流量大的情况下,更容易糊弄过去,以处理APP精度不够的问题。
在深圳互联网公司工作的菜菜是山姆单次卡的资深爱好者。在大流量的进店人群中,菜菜压低了黑色鸭舌帽的帽檐,再把同样是黑色的口罩向上提了提,握紧了开着山寨版山姆会员APP的手机。
同样的紧张在每次排队买单时还得再来一次,但目前为止,她每次都幸运地通过了收银员的审查。这也促使她打从心底放弃了走正规途径,一次又一次投向了“淘宝单次卡”的怀抱。
全球通用年卡遇上分销
一位深圳的山姆店员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淘宝单次卡屡禁不止,让他们十分头疼。“前段时间一天能抓到好几个。但是没有很强硬的处理方法,作为店员,我们最多只能不让他们买单。”
该店员表示:“我们的系统已经在不断升级了!原来会员可以出示截屏的二维码,但现在必须出示60秒一刷新的APP内二维码。”但淘宝版本的盗版卡也已经“与时俱进”,同样可以生成60秒一刷新的二维码。
来自美国的山姆大叔大概没想到,自家推出的全球通用版年卡,会在中国民间遭遇大规模分销。这也许是山姆在谋求扩张上的副产品。
山姆在中国已经有25年历史,早在1996年,山姆便进入了中国。但从大多数人的反馈来看,大多是在这一两年才知道“山姆“这个名字,这与山姆的经营策略有关。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山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