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挑战,也是机遇。
媒体分析认为,茅台或许正是看准了这一行业“真空”,利用自己在酒类超高的品牌影响力,试图拉高中国葡萄酒的产品形象。
不过,茅台葡萄酒并非一出手就瞄准高端。
近些年,茅台葡萄酒推出过共享、庄园、国粹、海马酒等9个系列,还有一个运营品牌,价位介于59~1280元之间。
这次推出定价3299元的“青鸾”干红葡萄酒,茅台葡萄酒负责人对媒体表示,“可以看作是茅台葡萄酒为构建中国葡萄酒话语体系而做出的尝试”,以及“引导中国葡萄酒行业发展”的品牌使命的落地。
经过摸索,茅台葡萄酒找回茅台最熟悉的高端、高价策略,也匹配了生产基地和较高生产能力。
作为“青鸾”干红葡萄酒的生产商家,茅台葡萄酒成立于2002年,茅台集团持股89.26%。
官网介绍,茅台葡萄酒位于有“中国酿酒葡萄之乡”和“中国干红城”之称的河北省昌黎县,生产公司占地面积3.65万平方米,拥有5000亩标准化葡萄种植基地,年原酒发酵能力1.2万吨,成品酒生产能力1万吨。
茅台渠道上的优势,也不容忽视。对此,肖竹青认为:“茅台葡萄酒依托茅台股份,掌握中国高端酒最大的销售体系,掌握中国高端酒的消费人群,大数据对于高端葡萄酒推广而言是良好的资源。”
品牌影响力、生产基地及生产能力、渠道优势等多个维度形成的势能,茅台葡萄酒正在积累和释放,但要“构建中国葡萄酒话语体系”,似乎仍然遥远。
信任重建
茅台葡萄酒在高端市场进击之时,进口葡萄酒释放了一些积极信号。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葡萄酒进口量降幅不断缩小,1~5月,进口量1.7亿升,同比下降1.1%,较1~4月降幅缩窄超6个百分点。
同期,葡萄酒进口额6.9亿美元,同比增长0.2%,这是自2018年下半年以来进口葡萄酒在进口额上首次实现正增长。
进口量下降,进口交易额却在增长。对于这一现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院长刘树文认为,这说明国内消费者对于好品质葡萄酒的需求在提高。
与此同时,进口葡萄酒的市场格局也发生了变化。最明显的一点是,由于遭遇“双反”制裁,昔日称霸中国大陆市场的澳洲葡萄酒第一季度对中国大陆出口额仅为1200万澳元,同比下降96%。
朱丹蓬直言:“近两年随着澳洲葡萄酒的淡出,对于国内葡萄酒来说,迎来了新的空窗期红利。”
另一波红利,来自中国葡萄酒的市场空间。
中国葡萄酒消费增长很快,人均消费葡萄酒达到1.3升,但相比国际人均消费7.5升,欧美发达国家人均30升左右的消费量,中国市场仍然存在极大的提升空间。
当中国经济向前发展,中产阶层扩充,葡萄酒尤其是高端葡萄酒的消费潜能将被进一步挖掘。
问题是,茅台葡萄酒如何承接这些红利?新零售商业评论认为,比打出高价更重要的,是重建消费者对国产葡萄酒的信任。
这一点,几乎已成业内人士的“共识”。
肖竹青指出:“目前茅台葡萄酒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重新建立国产葡萄酒的品质印象以及品质信任,重新建立起消费意见领袖对国产葡萄酒在社交属性上的认知和认可。”
在他看来,高端葡萄酒的消费本质是社交属性,所以让高端葡萄酒代表面子消费,代表社交属性,需要做大量消费意见领袖的传承营销的引领和更多的消费场景培育。
内蒙古一家酒企的董事长撖建平则认为,作为市场主体,葡萄酒企业需要做好基本功,不断优化产品品质,同时借鉴国际葡萄酒多年来的经验,通过严格的优质产区的科学管理和大力推广,强化中国葡萄酒品牌传播,让高品质的葡萄酒深入消费者心智。
不难看出,重建消费者对国产葡萄酒的信任,根本在于品质、品牌,而从行业角度来说,需要葡萄酒企业形成合力。
正因如此,撖建平呼吁,要加强确立政策法规,通过政府部门的严管,行业协会的监督,葡萄酒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的自律,实现良币驱逐劣币。
在短时间内,“团战”不大会照进现实,但是,当茅台葡萄酒在高端市场步步为营,如果能够树立国产葡萄酒品质、品牌标杆,消费者的信任感逐渐增加,整个市场格局或将再次发生变化。
来源:新零售商业评论 文/响马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茅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