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捷信消费金融总经理翁德雷·弗里德里奇透露了最新的业绩情况,称捷信中国今年1至5月的盈利已超2020年全年,且今年的不良贷款指标也十分良好。2020年捷信消费金融实现净利润1.36亿,换言之,今年1-5月净利润已超过了1.36亿元。
一个月前(5月8日),联合资信将捷信消费金融主体及相关债券列入评级观察名单。据联合资信公告,捷信消费金融2020年的经营业绩和业务策略等方面显示出,其业务规模收缩趋势较明显、高管稳定性波动、资产质量下行压力较大、未来经营发展趋势尚不明朗等问题。此前,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曾于今年4月公示行政处罚信息,捷信消费金融违反信用信息查询规定,被限期整改并被罚5万元。
与此同时,捷信消费金融自去年以来就开始着手数字化转型。但线上业务场景早在2011年后就有多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进入并占据了部分市场份额,捷信此时转攻线上,其数字化进程也是阻碍重重。
关于数字化转型后的风控工作,以及行政处罚后的相关整改措施问题,《华夏时报》记者多次联系捷信消费金融了解情况,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分期业务看似便民,实则“变味”
捷信消费金融的信用评级变化,可以从相关数据中找到原因。《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2020年审计报告》显示,净利润同比下降达88%,呈断崖式下滑;净利息及手续费营业收入同比下降超过34%;资产质量下行趋势同样明显,逾期贷款占比21.87%,不良贷款率2.80%。
但其数据跳水的原因并不完全来自去年全球疫情的客观冲击。早在疫情发生之前的2019年,捷信消费金融就已经难掩营收、净利润均同比下降的疲态,净利润排名被招联金融赶超也是当年不争的事实。至2020年,捷信消费金融以1.36亿元的净利润跌至行业第八,彻底交出了头把交椅的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捷信消费金融的母公司捷信集团的相关表现亦不太乐观。一方面,根据联合资信公告,捷信集团2020年营收同比下降24.71%,净亏损5.84亿欧元;另一方面,评级机构穆迪曾对捷信集团给出了3次“稳定”,6次“消极”的评级展望。
回顾捷信消费金融前期发展中重营销轻服务的商业逻辑,不难发现其陷入如此困境的原因。2010年开始,在消费金融赛道刚刚开跑的阶段,捷信消费金融凭借大量一线销售的招募和驻店业务点的广泛铺开,为自身业绩数据赢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其主要业务内容就是为到店购物的消费者提供小额贷款、分期偿还的服务,并且几乎是想贷就能贷,不想贷也让你想贷。
起初,这种对小额贷款资质几乎不做要求的模式看似便民,吸引了不少消费者,而贷后才发现实则“变味”。有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表示,贷前咨询阶段的捷信销售报出了较为合适的每月分期偿还金额,但在签订了分期合同之后发现,系统内的每月偿还金额较前期咨询时高出了不少。这时再咨询捷信销售便无后续服务可言,只留下一句以系统计算为准。还有消费者表示,当办理分期后发现接近国家法规上限的高额利率很不划算,想要提前还款也不被允许。在某投诉平台上与捷信消费金融相关的投诉,大部分是关于其信息审核缺位,对冒用他人信息办理分期业务的情况不经核实就予以办理,导致被冒用信息者不断收到莫名催收电话。
一位曾经的捷信员工曾在某平台上表示,销售团队内部要求一线销售帮消费者办理分期业务时,必须勾选增值服务包即某些保险。对于不愿意买增值包的消费者,上级管理人员要求用“骗、哄”的方式办理,“不能按照客户的意愿来”。许多没有细算的消费者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被办理了这些增值服务包,并分散到了每期偿还的金额中。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