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就要醒着拼,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凭借魔性且洗脑的广告以及花式营销,东鹏饮料在功能性饮料市场杀出重围。作为“功能性饮料第一股”,东鹏饮料上市后已经连续7个交易日涨停,截至6月4日收盘,东鹏饮料收于118.04元/股,市盈率(TTM)高达47.20,总市值已达472.2亿元。
对于东鹏特饮在资本市场表现,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功能性饮料目前国内市场无论在市场消费端还是资本市场上,都是表现良好,再加上东鹏属于新股发行,市场预期很高。”然而,一边是火,一边却是冰:伴随着资本市场的火爆,也有市场声音质疑东鹏饮料联合经销商尤其是持股经销商囤货压货从而营收注水。对于东鹏饮料来说,“千年老二”熬到上市,市值已冲过四百亿,如何打消市场争议还是一场硬仗。
关联经销商引争议
作为家族式企业,上市之路让东鹏饮料逐步变得透明。
从股东占比来看,东鹏饮料超6成以上股权被掌握在“林家人”手中。据招股书显示,林木勤(董事长)与林木港(执行总裁)为兄弟关系,林戴钦(董事、大区销售总监)与林木勤为叔侄关系,仅林木勤、林木港、林戴钦三人,就通过直接以及间接的方式累计持有东鹏特饮68.73%。
值得关注的是,东鹏饮料经销商持股,从而带来的关联交易以及财务数据透明度等问题在上市前后都是市场关注重点,更是有市场声音更是直指其联合经销商压货从而虚增收入。
招股书显示,排在东鹏饮料第三的股东—鲲鹏投资持有东鹏饮料7.36%的股份,而鲲鹏投资背后的实控人就是林木勤的儿子林煜鹏,父子二人持有鲲鹏投资63.06%的股份,林煜鹏为最终受益人。
此外,鲲鹏投资背后还有不少东鹏饮料自家的经销商持股。比如2020年最大的经销商——东莞金愉食品及其关联方实控人林景照,持有鲲鹏投资4.5%股份,销售额排在第二的经销商——深圳市安尔雅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方实控人郑细强,持有鲲鹏投资1.8%股份。也就是说,东鹏饮料的重要经销商们“间接入股”东鹏饮料。
随着外界争议纷起,引发证监会关注。今年1月,证监会在官网上发布了第十八届发审委2021年第11次会议审核结果公告,要求东鹏饮料对“与经销商是否存在实质或潜在关联关系,是否存在经销商为员工或前员工控制的情形;是否存在经销商配合压货、囤货从而虚增收入的情形”等问题做出说明。
对此,东鹏饮料在招股书中解释称:“公司与东莞市金愉食品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方、深圳市安尔雅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方、海丰县疃缙贸易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方的供货价格、考核方法、管理维护体系等均与其他所处同一大区的经销商完全一致,均按照公司统一制订的相关规则执行。”
就外界质疑东鹏饮料经销商间接参股,从而对东鹏饮料的经营和财务数据透明度的影响,沈萌分析指出:“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就可能存在通过压货囤货人为制造业绩的风险,真实销售可能就不及公布的数据。”
不过,对于经销商持股是否会导致东鹏饮料财务管理不透明的问题,记者多次联系东鹏饮料相关人士进行采访,但截止发稿并未获得回复。
东鹏饮料的销售渠道主要是依靠经销商渠道进行销售。2018年-2020年,经销收入的占比占总金的比重额分别为97.57%、97.30%、97.38%。
目前,东鹏饮料经销商数目在一千余家左右。对于经销商管理风险,东鹏饮料也指出,随着公司销售规模及销售网络的不断扩大,经销商数量和销售范围不断增加,公司对经销商管理的难度也随之加大,若未来公司对经销商的管理无法跟上销售规模的扩张、经销商不能较好理解公司的品牌理念和发展目标、经销商的实力跟不上公司发展要求,则可能对公司品牌推广、渠道建设、产品销售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东鹏特饮经销比重占总营收额97%的情况,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中国产业食品分析师朱丹蓬指出:“从中国的传统快消企业来看,基本上每一个企业都要依托经销商进行市场开拓、渠道布局以及终端覆盖,这是必然的,并没有任何的问题,饮料跟传统的其他品类市场不一样,一定是以线下(布局)为主,以线上为主的没有几家。”
产能利用率不足为何急扩张
东鹏饮料在资本市场受到追捧,背后是中国功能饮料市场的巨大蛋糕。
根据欧睿国际测算,我国能量饮料销售额由2014年的234.93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447.7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1.35%,在软饮料行业子赛道位居第二,2020年能量饮料在我国饮料销售总额中的占比已达7.8%。
作为中国目前功能饮料市场的“老二”,东鹏饮料上市募资的主要用途就是产能扩建。在东鹏饮料上市募资的17.3亿元中,有9.59亿元要用在华南、重庆和南宁的二期生产基地建设。东鹏饮料指出,目前公司的全产品线产能约为180万吨/年,在建生产基地全部达产后,预计可以实现产能约250万吨/年。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