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锅第一股呷哺呷哺不再是神话,4月19日一早开盘即股价遭遇大跌,创近几个月新低。与此同时,更引人注意的是,呷哺呷哺的净利润从2018年以来,已经出现连续三年下滑的状态。此前,高盛也提出风险提示,称基于呷哺呷哺的高端品牌湊湊贡献预期下滑,将呷哺呷哺2021年至2023年淨利润预测下调2%至6%,目标价由21港元下调至18港元,维持“买入”评级。
创立20年来的呷哺呷哺,有过最辉煌的时期,也有走下坡路的当下,大起大落的呷哺呷哺遇见了成年后的十字路口。定位界限越来越和其他同行趋同的情况下,呷哺呷哺翻盘的胜算又有多大?对此,《华夏时报》记者就相关问题向呷哺呷哺相关负责人采访了解,但对方在电话中先是表示不便,而在随后的短信采访在截止记者发稿前也尚未回复。
股价走跌
拥有“连锁火锅第一股”称号的呷哺呷哺近日在资本市场表现不佳。4月19日一早呷哺呷哺跳空低开,盘中跌幅一度扩大超过20%。当天呷哺呷哺股价报收12.1港元/股,跌幅14.91%。相比较今年2月高点时,股价已经腰斩。
呷哺呷哺股价为何表现如此不佳?或许导火索来源于高盛发表的一份报告。该报告显示,指呷哺呷哺旗下湊湊首席执行官张振纬4月17日宣布辞职。该行指张振纬执行力强劲,投资者也需要注意湊湊CEO离职的相关风险,因为尚未提供更换职位的时间表。
不过,3月初以来港股餐饮股接连发布业绩盈利预警,呷哺呷哺股价也应声下跌。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3月初,呷哺呷哺就已发布盈利预警。呷哺呷哺表示,业绩减少主要是由于暴发疫情,各地陆续实施的预防措施以及消费场所限制对集团自2020年1月以来的业务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在疫情影响严重的湖北省、北京市及东北地区,集团逾40%的门店位于该等地区。
对此,高盛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湊湊和呷哺呷哺品牌在今年首季的复苏放缓,因为其在中国北部地区的风险敞口更高,而因疫情封锁造成的影响较其他地区更为广阔,且看不到重塑的潜在优势。
同时,高盛指出,基于呷哺呷哺的高端品牌湊湊贡献预期下滑,高盛将呷哺呷哺2021年至2023年淨利润预测下调2%至6%,目标价由21港元下调至18港元,维持“买入”评级。
业绩疲态
呷哺呷哺于1998年创立于北京,2014年在香港上市,其特点是吧台式就餐形式和传统火锅的结合,目前主要有呷哺呷哺火锅、湊湊以及调味品三大业务。
由于采用来源于中国台湾的吧台小火锅形式,一人一锅的形式,健康又便捷,“快餐+火锅”的平价路线,瞬间走红餐饮圈,吸引了一票消费者的追逐。
但近几年随着火锅行业在口味、产品和服务上的创新,呷哺呷哺主打的平价快餐属性面对瓶颈,从而想转型为轻正餐模式。不过,呷哺呷哺门店的客单价随之大涨,由原来的平均40-50元涨到70-90元,一线城市甚至更高。
引发业内关注的是,呷哺呷哺在业绩上也呈现走下坡路形势。呷哺呷哺的净利润已经连续3年下滑。2018-2020年,呷哺呷哺的净利润分别为4.62亿元、2.88亿元、183.70万元。
3月31日早间,呷哺呷哺发布2020年财报显示,期内营收54.55亿元,同比下降9.5%;利润1148万元,同比降低96%;经调整后纯利润为1.3亿元,同比降低67.1%。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呷哺呷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