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修小补,效果有限
进入内地市场32年的美妆个护零售品牌屈臣氏,如今正面临“中年危机”。
3月18日,屈臣氏母公司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发布了2020年全年业绩。财报显示,受疫情影响,屈臣氏全年收益1596.19亿港元,同比下滑6%。
其中,屈臣氏中国区收益同比下降19%,销售额降至199.84亿港币,远高于屈臣氏整体零售跌幅。此外,中国区业绩毛利率同比下降39%,同店销售额下降21.8%。
2015―2019年,屈臣氏中国同店销售额一直处于跌幅,2019年才实现正增长,增长额为2%。
品牌老化、店铺装修过时、引人反感的“贴身导购”模式均削弱了屈臣氏中国的吸引力,与此同时,品牌门店业务还受到新兴美妆集合店的冲击。3月19日,时代周报记者发送邮件联系屈臣氏中国相关部门,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受新型美妆集合店冲击
屈臣氏中国连年扩大的经营规模,未能换来业绩有效增长。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财报发现,屈臣氏中国的营收主要依靠开设店铺带来的规模效应。2015-2019年,屈臣氏中国每年在内地新开店铺数量均超过300间,唯有在2020年该数字才下降至168间。截至目前,屈臣氏中国门店总数已达4115间。
尽管门店数量持续增加,但屈臣氏中国总营收增速却一直平缓。从同比门店销售额变化看,屈臣氏中国用了5年时间,才从2016年10.1%的降幅,缓慢爬升至2019年2%的增幅,但2020年,这个数字又转向暴跌到21.8%。
大举线下开店的屈臣氏中国,门店销售模式却难有竞争力。
门店的导购模式正“劝退”消费者。根据知乎、微博等社交平台上的消费者反馈,只要踏进屈臣氏门店,导购便会寸步不离地对顾客进行产品推销,这让已习惯独立消费的顾客感到反感。
与此同时,屈臣氏中国的产品吸引力也在下降。“现在大家去屈臣氏,大多只会买国外个护产品,店里的美妆品牌不够多元与年轻,国产个护品牌则没有存在感。”3月19日,某国产美妆品牌工作人员魏薇(化名)向时代周报记者说道。
更重要的是,屈臣氏中国的美妆个护业务,正受到新型美妆集合店的冲击。
2019年开始,THE COLORIST调色师、HARMAY话梅、WOW COLOUR等新型美妆集合店迅速崛起,这类品牌带来的新型运营模式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流量与资本。
目前,新型美妆集合店聚合了大量中低价位的国内外潮流美妆品牌,店铺装潢时尚适合“打卡”拍照,店铺注重提供试色体验却不设置贴身导购。同时,上述店铺还会售卖名牌护肤品小样,为负担不起正装护肤品的消费者提供“平价高配”选择。
新型美妆集合品牌的优势,也引来资本关注。根据天眼查信息,2019年以来,HARMAY话梅、WOW COLOUR均获2―3轮融资。其中,WOW COLOUR两轮融资共计15亿人民币。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屈臣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