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舆情动摇核心业务基本面,又恰好撞上“抱团股解散潮”的市场行情打压,爱尔眼科控股股东陈邦距离其质押风险越来越近。为此,3月后,内忧外患的爱尔眼科,迎来了两批买方的调研。
3月11日,跌跌不休爱尔眼科终于出现一波反弹,收涨6.15%,报60.72元/股,连续两个交易日上涨约11.11%。
然而,年后至今的半个月内,爱尔眼科的股价,在冲上92元的历史高位后断崖式坠落,已跌去近四成,市值蒸发超1300亿元,成为昔日抱团白马股中摔得最惨之一。二级市场行情不佳,市场情绪低迷,似乎成为打压公司股价的“外患”。
除此之外,爱尔眼科“内忧”也不少。负面舆情对主营业务基本面造成的冲击,以及从投资机构处“失宠”,或许会对公司以扩张为核心的经营战略造成影响,中长期来看,似乎都不容小觑。
深陷负面新闻泥潭
爱尔眼科此轮大跌的契机是近期频频传出的医疗纠纷事件。
去年5月,武汉“发哨人”艾芬医生经人介绍,自费约2.9万元在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接受了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术后,艾芬医生出现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右眼几乎失明。其认为爱尔眼科的行为不止是偶然失误,而是“为了赚钱”省略正常流程,弄虚作假。
对此,爱尔眼科作出声明,表示术前检查、手术和术后复查等各环节均符合医疗规范,不存在对患者病历和检查资料进行篡改和调换的情况,愿意随时接受社会各界和卫生行政部门核查监督。
一事未平一事又起,2月26日晚,一名自称爱尔眼科市场部员工的网友也表示遇到了类似的状况。其2017年在爱尔眼科“自购”了全飞秒屈光手术,而经过三年多治疗观察,双眼裸眼视力依旧大幅下滑,还出现干眼、畏光、视力差、严重眩光等情况。其中“领导动员,为了在2017年完成年创亿元收入任务”进一步引发了舆论争议。
据悉,爱尔眼科一直以“高举高打”快速扩张的战略闻名,在公司扩张过程中,是否存在为了商业利益,罔顾患者利益的情况?
公开资料显示,2001年,陈邦创办了爱尔眼科品牌,最初是收购了长沙钢厂职工医院,又陆续在沈阳、成都、武汉等城市开设分院。2009年,爱尔眼科成功登录A股市场,彼时,19家子公司中有6家处于亏损状态。
在资本的助推下,上市公司加速发展。上市之初,公司主要通过自有资金或增发融资来完成并购,平均每年新建约7家医院。后来公司扩张加速,通过设立并购基金“加杠杆”,继续大力新建医院,同时收购规模小、盈利差的眼科医院,孵化3-5年盈利稳定后注入上市公司,每年新增医院数达到30多家。
爱尔眼科的营收主要来源于三大业务,分别是屈光手术(近视手术)、白内障与视光服务(配镜等近视相关服务),上述业务共为公司贡献营收超七成,贡献利润近八成。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屈光手术业务贡献营收15.41亿元,占比约35.34%;白内障手术业务实现营收6.25亿元,占比约17.6%;视光服务则实现营收8.23亿元,占比约19.32%。
对于民营医院来说,“谋财害命”是比较敏感也比较严重的罪名。虽说医疗事故在所难免,事实真相需要等调查结果出来才能下定论,但舆情的发酵必然会对市场情绪产生不小影响,进而影响股价以及公司的日常经营。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负面新闻涉及爱尔眼科的“三大核心业务之二”,且都为面向大众的消费级业务。分析观点认为,此次负面舆情若不能妥善解决,或许会对公司经营基本盘造成一定影响。
连续下跌背后的股权质押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上市12年来,爱尔眼科总资产暴增40倍。据统计,截至2020年11月底,爱尔体系下共有665家医院,其中国内558家,海外107家。上市公司体内已有226家眼科医院,而并购基金旗下尚未注入上市公司的眼科医院还有332家。
资产快速扩张带来业绩与股价的飞升,以及高管的造富神话。
上市首日,爱尔眼科大涨85.36%,报收51.9元,持股约49.02%的陈邦资产瞬间膨胀至约34亿元,位居当时的创业板第二大富豪。2019年,作为创始人的陈邦以540.9亿元的财富登顶湖南首富。在2020年的火热行情下,陈邦的资产更是一举翻倍,以1047.6亿元的身家蝉联湖南首富,高居2020福布斯中国400富豪榜第28位。
近年来,爱尔眼科高管已通过减持套现或超40亿元。自2010年11月1日首发原股东第一批限售股解禁起,大股东和高管们已减持一百余次。其中,副董事长、总经理李力先后于2013年至2018年期间减持8次,累计减持1920.17万股,累计套现6.01亿元。
而董事长陈邦则更为“大手笔”,通过个人及公司控股股东爱尔投资套现三十余亿。陈邦同控股股东爱尔投资于2019年8月通过股权转让的形式减持6194万股,合计套现18.56亿元。去年二季度,爱尔眼科累计共发生11笔大宗交易,合计成交金额约17.36亿元,公告显示,或均为控股股东爱尔投资所抛。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爱尔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