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身处舆论之中的三只松鼠正面临诸多问题:代工模式下,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备受考验,盈利增速下降,股东频繁大额减持,市值缩水近半等
“互联网零食第一股”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只松鼠”;300783.SZ)近期处于舆论风口。
2月21日,有消费者在线上平台上发布视频称,其购买到生产日期为2021年12月30日的三只松鼠紫薯花生产品。三只松鼠紫薯花生的生产日期超前事件在网上发酵,三只松鼠官方客服回应“该产品并非其官方产品。”
作为在消费者中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休闲食品品牌,在供应链非自有的经营模式下,三只松鼠的产品相关问题频发。此外,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三只松鼠毛利率低于同行,深陷“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0年7月13日三只松鼠上市满一年,公司第二、三大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限售股解禁后,连续大额减持,合计减持已超2000万股。而在这期间,三只松鼠的股价持续下跌,七个月时间内市值蒸发近半,超150亿元。
1
代加工模式下质量管控备受考验
2月21日,有消费者在线上视频平台表示,其购买到生产日期为2021年12月30日的三只松鼠紫薯花生产品。该消息引发广泛关注。
关于消费者购买到“早产”产品,三只松鼠官方客服回应,此产品为假冒伪劣喷码产品。三只松鼠品牌的正规防卫喷码含生产日期、批次代码、相关追溯代码等等,喷码为19位及15位。而该消费者所购买的产品生产日期喷码只有8位数字,并非三只松鼠生产。目前,三只松鼠一方已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举报。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虽然投诉风波只是一场乌龙,但不可否认的是,三只松鼠也发生过一些质量问题。三只松鼠的产品主要是委托合作联盟工厂进行加工的方式(亦称“贴牌代工模式”)进行生产,根据年报披露,对于坚果、果干等需要进行炒制、冻干等中间加工工艺的产品,由合作联盟工厂收购标准化原材料,按公司要求进行中间工艺的生产加工,最后交由公司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产品筛选及分装。
在供应链非自有的经营模式下,三只松鼠的产品质量管控就成了备受考验的环节。根据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1年1月8日发布的关于6批次不合格食品风险控制情况的通告(2021年第1号),在重庆家乐福商业有限公司成都分店抽取了1批次标称由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开口松子(规格型号:160g/袋;生产日期:2020-05-23)。经检验,“过氧化值(以脂肪计)”项目不合格。此外,在黑猫投诉投诉平台上,消费者关于三只松鼠的投诉量高达817条,多数涉及三只松鼠产品质量问题。
“针对代加工领域,公司格外谨慎,首先体现在供应商准入严苛。供应商除须具备合法资质证照等基本要求外,我司基于GFSI认可的IFS、BRC等标准建立了松鼠自有的供应商审核标准,协同专业的三方审核机构做高标准严要求的实地验厂,确定供应商生产过程能力满足松鼠质量要求,并对其进行系统培训。”三只松鼠对《投资者网》表示,“若出现质量问题,可通过产品批次号快速找到问题产品发生的环节点,根据《松鼠伙伴质量投诉管理办法》,联动供应商对投诉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倒逼整改。”
2
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连续下降
三只松鼠成立于2012年,2019年登陆深交所。年报显示,三只松鼠以“制造型自有品牌多业态零售商”为定位,是中国休闲食品领域最快实现从创业到突破百亿营收的企业。截至2020年上半年,公司累计卖出超350亿元零食。
在业绩方面,三只松鼠已经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怪圈。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前三季度,三只松鼠的营业收入分别为70.01亿元、101.73亿元、72.31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6.05%、45.30%、7.70%,但营收增速明显放缓。
在净利润方面,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前三季度,三只松鼠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04亿元、2.39亿元、2.64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56亿元、2.05亿元、2.18亿元,分别同比下降了7.96%、19.98%、23.60%,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近三年连续下降。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三只松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