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天虹数科商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天虹股份”或”天虹”,002419.SZ)扩张脚步明显加快,但同时也暴露出闭店数量增加,以及门店区域分配不平衡等问题。公司困于东南地区,难以“吃下”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市场份额。虽加码线上业务,仍面临一众成熟平台挤压。经《投资者网》实地走访,发现其线上线下业务的协同配合能力尚需加强。
商超扩张脚步迅猛 区域不平衡埋藏隐忧
12月21日,天虹股份发布了关于会计估值变更的公告,装修费的摊销期限由5年变更为10年。公司给出的说法是:“为了能够使公司会计估计更符合实际业务情况,并且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本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促进稳健经营。”
不过,这则会计准则变更的背后反映出的问题,是公司近年来加快扩张,不断增加扩建商场,以至于必须用更长时间摊销成本,才不会拖累净利润。预计仅2021年,公司就预计减少摊销额1.5亿元,增加净利润1.1亿元。然而,这些如雨后春笋的新项目收效几何,增加多少收益,尚待观察。
据三季报数据显示,3个月内,公司新开两家购物中心;4家超市;18家便利店;签约4家购物中心及百货项目;5个独立超市项目。公司半年报显示,在上半年疫情较为严重期间,公司仍在不断扩张,新增购物中心3家;超市6家;便利店3家。扩张脚步较快,难免有些项目基础不牢,经营难以持久。上半年公司关闭了15家便利店,第三季度内关闭了6家便利店。
财务数据也反映了公司迅猛扩张的态势。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在建工程合计费用达约9047万元,同比增长约3503%,且今年以来呈快速攀升之势,第一季度约2538万元,年中达到约5362万元,而在2019年四个季度内,该项费用虽逐渐增加,但截至年底也仅约为868万元。
公司门店数量增加较快,但似乎难以走出东南一隅。第三季度新增大店一家在广东,为“东莞塘厦天虹购物中心”,另一家在江西,为“赣州旺达天虹”,前者是直营店,而后者则是加盟店。另有两家开业的独立超市分别位于江门和惠州。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公司在华南地区超市共有44家,百货为36家。而公司在北京地区超市仅为两家,百货仅3家,且均非公司自有物业,另外从主营业务收入来看,华南区和华中区分别达约57亿元和15亿元,北京地区仅1.65亿元,无论从门店数量,还是营业收入,均可见南北区域的巨大差异。
零售行业中素有“北王府,南天虹”一说。王府井百货和翠微股份等企业已然深耕北京市场多年,这似乎让人们认为,这些老牌商超吃尽了本地市场,令天虹北向拓展艰难。但仔细梳理北京零售市场,王府井百货及翠微百货等企业,或许并不构成对天虹股份“北上”的阻碍。
王府井百货的经营重心倾向于奥特莱斯。据贝壳投研数据,奥特莱斯目前是王府井的第二大业务,占比18%,今年王府井获得了免税牌照,9月25日“王府井免税品经营公司”正式运营,可以预计,王府井未来还是要进军免税领域。天虹股份与王府井均有百货和购物中心两种业态,但天虹股份占比37%的超市,以及占比1%的便利店是王府井所不具备的。并且奥特莱斯店据城市中心较远,而天虹股份在京的三处商超,均位于较为中心的区域,分别位于广安门、国展、奥森公园。综合来看,二者的业务虽有重叠,但错位更多,在北京市场中或许不会有激烈的“正面交锋”。
另一家北京本地商场翠微股份也难以对公司构成威胁,其当前市值约37亿元,天虹股份则达91亿元,体量上天虹明显占优。近年来,翠微股份或许更关心的是获取支付牌照,形成资金沉淀,在经营创新上明显逊色于天虹。总体看,公司扩张虽快,但似乎无意抓住北方市场,这不仅有可能影响公司未来成长,而且公司业务开展区域过于集中,“把鸡蛋放在同一篮子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风险和不确定性。《投资者网》就此问题咨询公司,未获回复。
注资发力线上业务 面临成熟平台挤压
除了线下扩张,天虹股份也在着力开辟线上市场。就在今年,公司的名字由“天虹商场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天虹数科商业股份有限公司”。这一改动也体现出公司走网络数字化道路的决心,但天虹股份在这条路上依旧要面临不小挑战。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天虹股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