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的第三方卖家服务收入,从2019年二季度的119.62亿美元逐渐增长至2020年三季度的204.36亿美元,对应的同比增速则从25%一路扩张至53%。亚马逊借助成熟的第三方平台,从商家身上探索出新的增长点。
早在2018年4月的财报分析电话会议上,亚马逊首席财务官就表示,无论是从产品的角度还是从财务的角度,广告会是一个持续性的亮点。
目前,更多海外用户在购物时,第一反应是去亚马逊上搜索,而不是去谷歌。基于这样的用户偏好,吸引更多商家入驻,亚马逊可以在平台商业化上大做文章。
回过头来看京东,今年三季度的广告服务收入与3C品类的增长几乎持平。对于商家广告价值开发,京东的表现其实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
可以发现,京东升级出了平台生态部,定位仍是继续为第三方平台服务。在此基础上,新成立了市场营销与商业化中心,表示京东将继续挖掘平台商家的价值,探索平台商业化。
但是不同相对成熟的亚马逊,国内的电商广告马太效应愈加明显,京东的地位并不算稳固。
目前,市场份额在向阿里巴巴、拼多多和京东三大电商巨头集中,而阿里乘着直播带货的风口在今年Q2、Q3取得33.45%和20%的广告收入增长,拼多多则对应取得71%和47.89%的同比增速。
此外,当消费者在京东上购物时,还是会优先选择有自营标志的商品,而忽略那些在平台的其他商家。因此,相较于成熟的亚马逊,京东在提升净服务收入上还有着不少竞争和挑战。
同为卖货商出身,京东靠什么延续亚马逊的零售科技增长故事?
上升到京东整体角度看,京东从电商出发延伸出多个领域,它们未来或许都有望独当一面。而亚马逊从网上书店出发,已经逐渐发展为成熟的零售科技巨头。亚马逊不仅可以在平台业务上作为京东的参考,其整体发展逻辑亦可。
首先是在物流领域,亚马逊和京东都是自建物流体系。亚马逊在做中心仓时,京东开始细分出区域仓、中心仓、前置仓等。京东物流作为重资产,是京东早期连年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京东的核心竞争力。
实际上,亚马逊早已涉足医药健康行业。通过电商业务,亚马逊早期积累了海量用户和流量资源,在2018年收购Pillpack向医药健康领域迈出了第一步。
成功切入该领域后,亚马逊推出Amazon Pharmacy线上药房,走出了其进军医药健康产业的第二步。将自身拥有的Prime会员导入到线上药房业务,并依靠自建的物流体系为其提供药品邮寄服务。
国内互联网企业从医药电商切入医药健康行业已有数年,目前京东健康去年实现超过百亿营收。近期,京东健康完成了分拆上市,意味着其发展可能将更加成熟。
亚马逊的打法值得借鉴,不过国内的互联网医疗模式尚未成型,还处于发展初期。而且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都已经布局成立了互联网医院、打通医疗机构渠道,京东面临的竞争形势不容小觑。
亚马逊的业务拼图还有一块是云计算,其相比于微软、谷歌、IBM等占据着更多的市场份额。今年前三季度,亚马逊AWS分别取得了102亿、108亿和116亿美元的营收规模。AWS的CEO本月表示,今年三季度AWS的年化收入达460亿美元,同比增长29%,相当于一年增长了100亿美元。
京东在业务上延续了亚马逊模式,前几年补上云计算这块技术版图并不奇怪。只是其原本的架构中,云、loT、AI在京东智联云,智能城市业务则在京东数科旗下。所以在To B上,京东在品牌的统一上不及亚马逊,无法充分发挥协同效果。
而随着此次将云与AI业务与数科进行整合,To B品牌不统一的问题得到改善。最终,B端业务上竞争力将得到提升。
现在的京东已经不再是当年只卖商品的平台,在互联网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它业务版图也愈发丰富。虽说离阿里、腾讯的生态差距还不小,但也能看到京东已经在物流、健康、金融等领域都有所布局,这些被给予厚望的业务未来也将担起提升京东市值的重担。
这次在年底前,京东对业务调整高管变动背后,或许也藏着它在2021年的野望与目标,能否透过新一轮的人事调整在2021年更上一层台阶,或许业绩是用来事实说话的最好理由。
来源:美股研究社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京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