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哪怕有现成的合适IP,签下它又需要付出多少代价?当初为了签下MOLLY成为自有IP,泡泡玛特仅用了345万元,就让其背后的设计师王信明买到公司2% 的股份,按目前估值算,可是值1.7亿美元的。
另外,每年支付合作艺术家和IP拥有商的授权费也是一大笔开支,2017-2019年间,泡泡玛特为此共支付了220万、1450万元、4840万元,合共6510万元。
对比名创优品,其属下也有盲盒等IP周边产品,目前与漫威、迪士尼、HelloKitty等17个IP建立了合作,截止今年为止,所支付的IP费用已经从2185万增加到了1.09亿,若想继续丰富自家的产品线,这笔IP费用只能继续增加下去。
由此可见,将来泡泡玛特想要再次买下受欢迎的IP,恐怕就要付出更加昂贵的代价了。所以说,IP并不足以成为泡泡玛特安心的护城河。
那么,会是市场吗?
这里的市场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未来的增量市场,二个则是指目前所拥有的消费者市场。
先看增量市场,招股书提及整个“潮玩”市场还在持续增长,预计到了2024年,能达到448亿美元的估值。
就目前泡泡玛特的市场规模来看,泡泡玛特的门店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北京、上海的门店数量超过100家,而三四线城市,则基本还没有展开布点。
那么,对泡泡玛特来说,三四线城市既可以是未来的增量市场,也有可能是对品牌不敏感的市场。
要知道,一个潮流玩偶品牌效应的形成,是需要一段长时间的渗透,要形成氛围,就要时间和粉丝的积累。所以,泡泡玛特能否获得这部分增量市场,还未可知。
回到目前,招股书中提及,泡泡玛特在中国潮玩市场中排名第一,份额为8.5%,第二第三名分别为7.7%和3.3% 。天猫的销售数据也很好,泡泡玛特目前在盲盒品类的销售中排第一,占了4成的份额。
但从泡泡玛特目前整个的运营思路来看,公司更多是对IP进行商业包装,再通过“盲盒”方式进行销售,但消费者这种“成瘾性”能否一直持续下去,是一件不确定的事情。
泡泡玛特19年注册会员的复购率只有58%,也就是说,老顾客只能支持公司一半的销量,另一半,则还是靠新顾客。
因此,泡泡玛特不能指望现有消费者的“购买瘾”能无限期持续下去,更多发掘新IP,发展SKU,想办法创造更多品牌曝光的机会,用营销吸纳新顾客,才是正道。
泡泡玛特的未来,将走向何方
目前,不少媒体,包括王宁本人,都认为泡泡玛特能成为另外一个迪士尼,但事实上,两者之间的差距似乎还有十万八千里。
首先,泡泡玛特与迪士尼、奥飞等动漫公司不同,后两者是先有卡通形象,再打造周边,而泡泡玛特则直接得多。
如上文所述,它是帮IP做一个商业打造,最终的目前是卖出,而非故事性和内涵,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盲盒更像是一个“潮玩”的商业平台。
并不是说泡泡玛特能不能成为迪士尼,而是它有无必要非成为“第二个迪士尼”不可?至少在短期内,我认为不是必要的。
泡泡玛特在招股书中强调,IP始终是其业务的核心,也是商业化的基础,围绕这一点,泡泡玛特将延伸出有关IP运营前端和后端的业务,并将之打造成一个一体化平台。
在IP运营的前段,泡泡玛特将会致力于全球优秀艺术家的发掘,在这里,其实也有很多可以想象的空间。
比如,泡泡玛特会与更多不同的艺术家接触和交流,一旦遇到年轻的、有潜力的艺术家,泡泡玛特可以对其进行扶持和培养,甚至在未来,泡泡玛特能成为这些优秀IP艺术家的分享平台和艺术联盟。
到了那个时候,泡泡玛特或许就不仅仅是一家销售盲盒的公司了,拥有海量设计师资源,以及独到挑选IP眼光的它,或许还能成为“潮玩界”的IP投资公司。
上文也说过了,未来想要购买一个现成的IP,代价会非常大,因此,作为一个潮玩界的知名平台,自己孵化艺术家,并在旗下寻找合适的IP,不管自营还是贩卖,都会是赚钱的另一条思路。
而在IP运营的后端,泡泡玛特将会努力打造更快触达粉丝的优质渠道,以及能够加强粉丝黏性的“潮玩”文化社区和会员服务。
事实上,泡泡玛特也一直在进一步融入“潮玩”圈子里,从2017年开始,它每年都会参与国内最大型的专业潮流玩具展会,围绕着IP的潮玩生态圈,泡泡玛特正在一点点搭建起来。
泡泡玛特未必会成为第二个迪士尼,或者第二个漫威,它的身上不会时刻带有强烈的故事性,但这似乎也并不重要。
对收集盲盒的消费者来说,亲自为每一个玩偶赋予故事,比从品牌方身上听到统一编撰的故事,要来得有趣多了!
来源:螳螂财经 作者: Kinki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泡泡玛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