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产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今年7月15日正式登陆科创板的君实生物(688180.SH),作为备受瞩目的生物药明星公司,上市后股价较高点跌幅近60%后,市值依然逼近800亿元。
君实生物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以开发治疗性抗体为主的创新驱动型制药公司,公司研发管线覆盖肿瘤、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等领域,专注于创新单克隆抗体药物和其他治疗性蛋白药物的研发与产业化。公司现有唯一上市产品为特瑞普利单抗(商品名:拓益),用于治疗既往标准治疗失败后的局部进展或转移性黑色素瘤,2019年该产品收入7.74亿元。
作为一家创新药企业,君实生物值得期待吗?
收入满足不了研发费用 依靠股权融资支持公司发展
“十年时间,十亿美元”通常被用来形容创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的特点。在生物制药的赛道上,君实生物用6年的时间,跑出了中国生物制药的新速度。公司核心产品特瑞普利单抗已于2018年12月获批上市,是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国产PD-1单克隆抗体注射液,用于治疗既往标准治疗失败后的局部进展或转移性黑色素瘤,此产品于2019年2月起开始实现销售。
君实生物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7.75亿元,较2018年的93.4万元实现跨越式增长,不过由于研发投入大,公司连续几年都在亏损,公司依靠股权融资助力企业持续发展。
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其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17亿元、-7.23亿元、-7.47亿元、-6.00亿元。目前公司仅有1项产品拓益正式上市销售,其余产品尚处于NDA审批阶段、药物研发阶段,尚未开展商业化生产、销售业务,因而并未产生药品销售收入。
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投入分别为2.75亿元、5.38亿元、9.46亿元、7.09亿元,研发费用高速增长是由于公司注重自主研发,后续进入临床阶段的品种较多,多个品种的陆续进入临床III期,并在积极拓展拓益的适应症。
2012年,君实生物成立;2015年,君实生物通过新三板第一次在资本市场露面,股价自挂牌之后持续攀升,挂牌期间,君实生物还通过多次定增的方式进行募资,一度被市场称为“新三板吸金王”;2018年12月,在香港交易所发布IPO新规、放开对未盈利生物科技类公司来港上市的背景下,君实生物选择登陆港股;2020年7月,君生生物采用“第五套标准”正式登陆科创板,成为首家“新三板+H股+科创板”的上市公司。经统计,从2012年成立至今,君实生物共进行了10多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过75亿元。
PD-1单抗市场竞争激烈
作为当前全球最热的抗肿瘤治疗靶点,PD-1主要是通过克服患者体内的免疫抑制,充分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抵御、抗击癌症,具有广谱性和安全性等多重优势。目前国内已形成“4+2”的竞争局面,即4家国产药品以及2家进口药品。
表1:国产已获批上市 PD-1产品对比
公司
|
产品名称
|
获批时间
|
获批适应症
|
售价
|
君实生物
|
特瑞普利单抗(拓益)
|
2018.12
|
黑色素瘤
|
240m:
7,200元
|
信达生物
|
信迪利单抗(达伯舒)
|
2018.12
|
霍奇金淋巴瘤
|
100mg:
7,838元
|
恒瑞医药
|
卡瑞利珠单抗
(艾瑞卡)
|
2019.05
|
霍奇金淋巴瘤、肝癌、非小细胞肺癌、食管鳞癌
|
200mg:19,800元
|
百济神州
|
替雷利珠单抗(百泽安)
|
2019.12
|
霍奇金淋巴瘤、尿路上皮癌
|
200mg:10,688元
|
在国内已获批上市的PD-1产品中,不管是适应症数量和定价上,君实生物目前似乎都未能占据太多优势。从已获批适应症来看,多家产品已获批超过一项适应症,且已涉足肝癌等患者基数较大的适应症类型,而君实生物产品目前已获批适应症患病率低,对应市场规模较小。有关数据显示,特瑞普利单抗获批适应症的患病人数较少,2019年中国黑色素瘤新发病人数为7,563人,发病率较低,在这些新发黑色素瘤病人中,既往标准治疗失败后的局部进展或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仅有2,400人,对应的市场规模较小。
此外,产品的定价方面,公司产品的价格低于其他PD-1产品。但是在2019年底展开的医保价格谈判中,君实生物的产品并未进入医保谈判目录,而信达生物的信迪利单抗注射液(商品名:达伯舒)成为唯一进入医保谈判目录的PD-1产品。目前,君实生物已提交二线治疗尿路上皮癌和三线治疗鼻咽癌适应症的上市申请,如果能在2020年内获批的话,或许有机会通过三个小适应症来进行医保谈判,从而形成差异化竞争。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君实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