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福布斯亚洲发布了2020年新加坡前50位富豪榜单。根据榜单显示,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夫妇再次以190亿美元的身家蝉联新加坡首富。榜单一经发布立即引发热议,而这热议自然来源于海底捞。
众所周知,2020上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以餐饮业为代表的人群聚集性较强的消费行业被迫关停,餐饮行业的食材供应、菜品销售渠道均受阻碍,使得2020年上半年餐饮行业面临严重的损失。
在大环境如此恶劣的情况下,人们对火锅的热情并未减少。表面看起来疫情并未对海底捞的盈利产生大的影响,但从前几日海底捞披露的半年报来看,事实并非如此。
首次亏损
疫情给餐饮业的黄金档按下了暂停键,本应占据全年20-30%营收的春节黄金美食消费月,大多数企业却几乎颗粒无收,作为头部企业的海底捞也不例外。
前几日,海底捞公布了2020年中期业绩报告。财报显示,2020年上半年,海底捞实现收入97.6亿元,同比下降16.5%;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9.65亿元,相较于去年盈利9.12亿元相比,净利同比暴跌超过200%,而这也是海底捞上市后首次亏损。
对于业绩下滑,海底捞表示主要由于疫情的缘故,让海底捞的主营业务受到重大影响。自疫情爆发开始,海底捞积极响应防疫政策,从2020年1月26日起自愿暂停中国大陆所有门店的营业。
在疫情得到控制之后,虽然海底捞在3月12日重新开放了大陆地区的部分门店,但仍然严格遵守国家及当地政府对于防控疫情的要求,安排顾客分散就坐,并限制了就餐人数,导致门店就餐人数大大减少。另外,海底捞也在员工防疫、恢复门店等方面也投入了一定费用。
除此之外,中国大陆以外的市场也受到疫情的影响,海底捞的部分门店仍处于关闭或暂停餐饮服务状态。
然而尽管业绩大幅下滑,但海底捞扩张的心似乎并未受到影响。
抄底扩张
疫情只是暂时,而企业需求长存。在海底捞看来,疫情之下,小餐饮企业的退出和国家的贴补政策能让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扩张的资源,待到市场回暖后夺得先机。
积极拓展门店,持续推进海底捞的连锁大网,是2020年海底捞在疫情期间一直落实的事。根据财报来看,上半年海底捞共新开餐厅173家,平均下来每天都有一家新店开业。
截至2020年6月30日,海底捞全球门店数量达到935家,其中有868家位于中国大陆,覆盖了全国164个城市,67家位于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及海外。
由此可见,虽然疫情导致海底捞出现亏损,但它依然保持着逆势扩张的势头,从而建立覆盖更大的市场,谋求更高的利润。然而大规模扩张带来的不仅仅是利润,也带来了市场对海底捞管理方面的考验。
管理系统化是连锁经营的核心之一。管理能力的匹配是连锁扩张成功的关键要素,一旦管理能力跟不上扩张的步伐便会出现监控不到位、规模不经济、企业品牌受损等形象,进而影响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
自上半年营业以来,海底捞就卷入食品安全事件。仅7月份就出现两次,虽然事后立即道歉,并查明原因分别为员工操作不规范和餐具清洗消毒不彻底。但对于一直以服务著称的海底捞来说,受困于食品安全危机,无疑会消耗其多年培养起来的良好口碑。
而海底捞的规模不断扩大,员工管控难度也会进一步增加,这也给海底捞未来的发展带来了隐患。除此之外,扩张带来的成本也是海底捞需要考虑的问题。
虽然在疫情期间的扩张成本相对于比较低,但也仅限于地租方面。在原材料、人力、物流等方面的成本反而变高。并且海底捞的扩张并未停止,在餐饮业逐渐回暖后,扩张的成本也会也会随之越来越高。
在大规模扩张给海底捞带来资金压力的同时,堂食收入的流失也让海底捞的营收出现问题。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海底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