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晚间,海底捞发布了其2020年上半年的业绩报告。报告期内,海底捞营收97.6亿元,同比去年的116.95亿元下滑了16.5%;净亏损9.65亿元,同比去年盈利9.11亿元暴跌205.9%。
这是海底捞自公布业绩状况以来首次出现亏损。
相比门店经营的损失惨重,海底捞的外卖服务收入是为数不多的增长亮点,从去年同期的1.83亿增长为4.09亿;开发的半成品菜肴、火锅调料等产品在线上渠道的营收也小有增长。
2018年9月26日,海底捞在港交所上市,不到两年时间,海底捞市值已经翻了一倍不止,而就在记者撰稿时,海底捞股价大涨,一度创下历史新高,市值达到2544亿港元。
01
“地狱模式”
年初疫情爆发时,餐饮行业就进入了瘫痪状态。
海底捞创始人兼董事长张勇几年前在接受《创业邦》采访时曾经说过,海底捞可能有两种“死法”,一种是管理问题,可能导致企业“缓慢死亡”,一种是食品安全问题,会让企业“快速死亡”。
但是他没有想到,击倒餐饮行业的“黑天鹅”会是一场波及全球的新冠疫情。
自今年1月26日(大年初二)起,海底捞就暂停了中国大陆所有门店的营业,直到3月12日才陆续开张。上半年海底捞接待了8100万次顾客,相比去年的1.09亿人次降幅超过25%,翻桌率也从去年同期的4.8次减少到3.3次。
对于餐饮行业来说,春节档就是它们的双11,是一年中最主要的营收高峰。当时中信建投发布的研报曾计算过,海底捞停业15天的话,净利润损失5.8亿。而海底捞门店整整停业45天,按此推算的话,仅停业期间净利润损失就高达17.4亿元。这还没有算上开业后实行限流、隔桌就餐等因素。
重新营业后,海底捞也曾试图自救。4月初,海底捞试探性地对菜品进行了涨价,整体涨幅在6%左右。随即引发消费者不满,并迅速登上了热搜,还延展成“疫情下餐饮行业是否有权涨价”的大讨论。
有人觉得,海底捞本来就不便宜,原本想疫情结束去好好吃一顿,结果被涨价消灭了食欲。也有人觉得,疫情对餐饮行业影响巨大,适当涨价也可以理解。还有人觉得,涨价只是海底捞搞的一场免费营销,要的就是舆论热度。
这场舆论风波,以海底捞四天后发布道歉信告终,称涨价是管理层的错误决策,所有门店菜品价格维持停业前的标准。
不过从报告上来看,顾客在海底捞门店的人均消费确实在增长,从去年同期的104.4元上升到了今年的112.8元,大概相当于每桌多点了半份金针菇。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海底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