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餐饮品牌海底捞正遭遇“多事之夏”。
前不久的塑料片风波还未完全平息,最近又因为一起食品安全事故被推上风口浪尖。
提起海底捞,体贴入微的服务态度让无数“捞粉”流连忘返。
但近年来,海底捞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不得不让人质疑这个曾经创造排队神话的网红餐饮品牌,正在跌落神坛,未来,海底捞究竟该拿什么留住消费者?
01
再因食品安全上热搜
海底捞正跌落神坛
近日,海底捞“大肠杆菌事件”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海底捞一门店筷子检出大肠杆菌#、#海底捞回应门店筷子检出大肠菌群#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随着事件愈演愈烈,海底捞不断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据杭州市市场监管局近日通报,海底捞旗下一家门店所用筷子检出大肠菌群不合格,而根据规定,这一项目的标准值为“不得检出”。
杭州市市场监管局介绍,大肠菌群是国内外通用的食品污染常用指示菌之一,造成餐饮具中的大肠菌群超标的主要原因是二次污染,如果使用大肠菌群超标的餐具,会引起腹泻、肠胃感染等。
7月29日,海底捞方面做出回应,称基本判定是筷子储存过程中导致,对问题门店将直接处罚店经理,目前,门店已整改,正在营业。
然而道歉并没有平息汹涌而来的舆论,有网友直言海底捞重营销,轻产品,作秀问题太严重,更有大批网友纷纷爆出在海底捞吃完拉肚子,强烈提议提倡整顿海底捞。
“屡教不改,要加重处罚,餐饮卫生真的很重要,不可大意”、“海底捞作秀问题太严重,迟早出事”、“海底捞负面新闻一个月能看见4次”、“除了服务好也没啥了”、“疫情后去吃海底捞,味道不如以前”、“服务再好,食物质量不达标,也是完完”、“吃完就拉肚子,”......
事实上,这并非海底捞首次因为食品安全卫生问题遭到网友“炮轰”。
海底捞上一次被卷入这种“砸招牌”式的争议仅仅发生在十多天前。
7月20日,海底捞因“塑料乌鸡卷”事件登上微博热搜,网友一片声讨。深夜,海底捞针对此事道歉,称经过排查该事件原因已确定为工厂灌装环节员工操作不规范,导致产品标签掉落到产品中。
随后,海底捞工作人员撤走了出问题的乌鸡卷,并提出本单免单以及赔偿500元火锅券的处理方案,但消费者拒绝接受此方案。
据悉,当事人与同行就餐的友人均在第二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胃部痉挛和便血症状。
另外,早在2017年4月,海底捞深圳宝安海雅缤纷城店就曾因冰箱内生熟食混放、冰库内表示不清等问题遭监管部门责令整改。
同年8月,海底捞在北京的两家分店也被曝出门店后厨存在“老鼠爬进装食物柜子”、“清理地面和墙壁的扫帚、抹布与餐具一同清洗”、“火锅漏勺用于掏下水道垃圾”等卫生问题。
据悉,截至目前,涉及海底捞火锅的投诉量已达164起,其中涉及食品安全问题的投诉约数10起。
除了食品安全问题,今年一季度,海底捞复工后报复性涨价,也引发消费者强烈不满。
一片土豆1.5元,一碗米饭7元……海底捞接近6%的涨价幅度让消费者直呼“锅里涮的不是火锅,是钱!”
此次涨价演变成巨大的舆论风波,消费者的抵触情绪远超海底捞的想象,眼看着舆论逐渐失控,海底捞道歉了。
4月10日,海底捞在致歉声明中表示,涨价系管理层的错误决策,并宣布从即日起所有门店菜品价格恢复至2020年1月26日门店停业前的标准。
从涨价引发众怒,到道歉恢复原价,海底捞态度的反转显然与舆论带来的压力息息相关,毕竟海底捞道歉之前,已经因为涨价被钉在热搜榜上“批斗”了足足4天。
2011年左右,“人类已经阻止不了海底捞”的微博狂潮掀起了人们对海底捞的疯狂推崇。戳破外衣:“食品安全事故层出不穷”、“涨价风波”、“负面海底捞体”、“勾兑门”、“底料门”和“敲诈门”等危机事件也在逐渐侵蚀着海底捞的“神话”形象,海底捞引以为傲的服务,开始显现隐忧。
未来,海底捞该拿什么留住消费者?发人深省!
02
靠口碑营销
成就全球第五大餐饮品牌
1994年,海底捞从四川简阳起家,从一个仅有四张台面的小店,迅速占据火锅界的龙头宝座。在火锅之都四川做火锅,竞争异常激烈,单凭口味很难胜出,海底捞另辟蹊径,走出了另一条路。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海底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