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商业化的三款新药,分别为GB221、GB226、GB242,共同面向乳腺癌治疗。其中最有希望率先实现商业化的GB221,进度在三期临床阶段,并备案上市申请。
GB221,又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同款药物有赫赛汀(在华上市)、帕妥珠单抗、曲妥珠单抗,全部由罗氏制药开发。国内市场,复宏汉霖、三生国健已先后提交上市申请,另有华兰基因、正大天晴、浙江海正等药厂,与公司处于相同阶段。
若想打响头炮,无论是哪个角度,嘉和生物的赢面都不大。
2020年国家新医保目录显示,赫赛汀价格从7600元降至5500元,计上医保报销比例,留给国内药厂打价格战的空间非常小。罗氏制药深耕该领域多年,对中资“价格杀”的手段早已轻车熟路,因此独霸国内市场的这些年,不断培育患者观念门槛,也主动准备降价,预演了仿制药如潮上市后的战局。
更何况,从复宏汉霖、三生国健等两家的申请进度看,过去一年有余,但至今未予以批准。以此推算,公司GB221通过三期临床试验,再正式申请上市,整个进程至少得耗费一年半载。
开张难,难开张。第一步,嘉和生物要实现药物商业化;第二步,业绩能扭亏为盈。至少在今年,第一步恐怕都很难迈出。
“吞金兽”三易其主
烧钱十余载,至今无药物商业化,嘉和生物也三易其主,磕磕绊绊。
2007年,公司由外资惠生集团出资100万美元成立,并请来美国Amgen工艺开发科学总监周新华,回国出任CEO。创立伊始,嘉和生物就光芒逼人。
2013年起,沃森生物开始入局,通过收购、增资等方式,最终拿到公司的控股权。彼时沃森生物也是一家明星药厂,企业提出宏大的“大生物战略”,豪掷12亿元布局三条产品线,即预防性疫苗、单抗产品、血液制品,嘉和生物属单抗产品条线。
然而,公司无底洞的烧钱,终令沃森生物望而却步。
2018年,沃森生物将持有的公司部分股份转手,高瓴资本成为第一大股东。企业董事长李云春接受采访时委婉地表示,公司单抗产品需比拼投入,以现有资源很难支撑三线作战。沃森生物梦断大生物战略,导致嘉和生物再次变换门庭。
从外资到国内药厂,再到投资机构,公司三次易主,光芒逐渐褪去。嘉和生物如“吞金兽”,后继者接盘,虽见前任烧钱无产出,但碍于现实,也只能继续跟进投入。解套方式,除了药物商业化,还有推高估值实现上市。
就在递交IPO申请前不久,公司高调宣布完成B轮融资。大股东高瓴资本继续领投,淡马锡、华润正大生命科学基金、海通开元国际等明星PE,进场入局。
然而,明星投资机构的扎堆也不能掩盖公司一系列能力的欠缺。研发端零封药物上市,营销端也至今未建立起规模化团队。
招股书披露,截至5月底,公司315人从事研究,占总人数387人的81.4%;因为预期药物上市,内部正在组建团队,拓展规模高达150至300人,以涵盖主要城市一线医院。不过,从51job、猎聘等各大招聘网站看,公司仍在释放研发岗位,营销岗位暂未公开。
来源:投资者网 蔡俊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嘉和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