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图来源:飞鹤2019年年报
业绩可持续性曾遭机构质疑
公开资料显示,飞鹤始建于1962年,前身为赵光乳品。2005年4月,飞鹤曾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后又转至纽交所。2013年6月,飞鹤完成私有化,正式从纽交所摘牌。
2017年5月,飞鹤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但后因收购美国营养品公司Vitamin World的零售保健业务而搁置。2019年7月,飞鹤再次冲击港股,并于当年11月13日正式挂牌交易。
需要注意的是,上市仅7个交易日,飞鹤便遭到了机构做空。据媒体报道,2019年11月21日,做空机构GMT Research发布报告称,飞鹤财报虽然显示收入增长强劲,盈利能力居全球之首,且手握大量现金,但在过去5年中从未支付过任何股息,存在欺诈风险。此外,报告还提到,飞鹤利润远高于同行,其业绩可持续性存疑,建议投资者规避这只股票。
次日,飞鹤发布澄清公告,称GMT Research的指控毫无事实根据,为失实陈述,或存在蓄意打压飞鹤及管理层信心并损害公司声誉的意图。同时,飞鹤也拿出了纳税证明、现金状况证明以及尼尔森市场占有率数据等材料进行反击。
事实上,市场对其业绩可持续性的担心并不全无道理。正如前文所言,飞鹤较为依赖的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系列,其毛利率已呈现出下滑趋势。不仅如此,飞鹤的营收及净利润增速也在放缓。据Wind数据,2017年、2018年、2019年,飞鹤营收增速分别为58.1%、76.5%、32.0%;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78.2%、93.3%、75.5%。
另一方面,由于飞鹤的“重营销轻研发”,也让不少人质疑其“难筑护城河”。数据显示,2019年,飞鹤的研发费用为1.71亿元,占营收的1.2%;而同一时期,该公司的销售费用为38.48亿元,占营收的28.04%。
宋亮指出,当前情况下,国内奶粉企业研发占比普遍偏低,“前期因为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通常是‘先市场后研发’,不过随着企业发展壮大,他们会逐渐加大研发投入。可以看到,近两年,飞鹤的研发费用其实一直在提升。”
朱丹蓬也认为,要求企业每年的研发费用均高于营销费用并不现实,企业的研发投入以及营销投入需要结合自身发展情况与时俱进。
“飞鹤现在跑得确实有一点点快,这种‘快’会带来一定的不稳定性,这是其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宋亮称。
此外,宋亮还指出,此次疫情将加剧飞鹤接下来面临的挑战,“受疫情影响,消费者消费能力或将大打折扣,而此时,企业如何适应消费环境的变化、高端奶粉如何进行调整,成为摆在飞鹤等奶粉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宋亮表示。(来源:中新经纬客户端 闫淑鑫)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飞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