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稳坐国内羽绒服龙头地位的波司登正在寻求转型,登上时装周、请巨星名人站台、推出设计师联名款,极力想摆脱“土味”标签,向中高端市场发力,走国际化路线。它的野心还不止于此——想成为服装界的华为,波司登能行吗?
好看与便宜不可兼得
临近闭店,波司登某旗舰店内,一名一天内卖出了四件“登峰”系列的销售人员成为了同事们羡慕的对象。
“怪不得他这么悠闲”,同样是负责“登峰”系列售卖的另一名女销售忙不迭地向她的客户——一位正在试穿标价7800元羽绒服的大哥,推荐一款适合他妻子穿的黑白撞色短款羽绒服,售价5800元。
“登峰”系列是今年波司登推出的新款,价位最低的也要5800元一件,价位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款,售价高达11800元。这款限量4437件的万元羽绒服在波司登天猫旗舰店的销售量仅为个位数,但据波司登方的说法,线下卖得还是挺多的。
那位女销售也顺便给她的客户推荐了这一款,“看极光、登山、钓鱼,很多人都买了”。最终,土豪大哥买了他试穿的7800元款,说了句,“挺洋气的,可以穿出来嘚瑟了”。
波司登的确想让自己变“洋气”。
2018年,波司登亮相纽约时装周,引来巨星名人、维密超模等助阵;2019年,又成为唯一一个登陆米兰时装周的中国羽绒服品牌;上个月的发布秀上,杨幂穿着的白色短款羽绒服让很多女生“种草”。
随之而来的是大幅提价。
2018年,品牌内1000-1800元价位段的产品占比过半,由上一年的47.6%提升至63.8%;1800元以上价位段的产品占比大幅提升,由4.8%提升至24.1%;
而1000元以下产品占比则大幅下降,由47.5%下降至12.5%。产品平均单价提升30%-40%,这一数字在2019年或将继续提升10%-20%。
由此可见,波司登产品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向中高端方向发展。
43年老品牌的两次生死边缘
在大众普遍的印象中,波司登是个颇接地气的老羽绒服品牌,似乎和“高端”、“洋气”这样的词毫不沾边。
1976年秋,24岁的高德康办了一个只有8台缝纫机和11个工人的缝纫组,每天驮着几百斤的服装材料和成品,骑行200余公里往返于常熟和上海间,做着最低端的来料加工的活计。
1984年高德康开始为上海一家羽绒服做贴牌生产,那时羽绒服刚刚时兴不久,样式臃肿,颜色单调,加之工序复杂,不被市场看好,也不被服装企业重视。
高德康却从中看到了巨大的潜力和商机,渐渐掌握了从进料、设计到加工、制作羽绒服的全套技术,开始全力进军羽绒服行业。
90年代初,波司登品牌被正式注册后在华东地区做得风生水起,还走出国门进入了俄罗斯市场,改变了俄罗斯人对中国羽绒服就是鸡毛服的偏见,却因缺乏市场调研、急功近利在东北地区遭遇了滑铁卢。
1994年是个暖冬,波司登积压了10万余件、价值2000多万元的羽绒服,欠下银行800万元贷款,银行、加工厂、供应商纷纷上门讨债,高德康被逼得一度想要自杀,最终不得不反季低价出售,方才度过危机。
时隔九年,波司登在又一个暖冬险些遭遇了灭顶之灾。这次既是“天灾”,也是“人祸”。
2013年,受禽流感的影响鸭绒、鹅绒价格暴涨,鸭绒的价格最高涨幅达70%,刚刚提过一轮价格的波司登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外部受原材料涨价的冲击,内部实行在事后被证明并不正确的“三化”战略,波司登在岔路上越走越远。
“三化”战略即品牌化、四季化、国际化,为此波司登收购了一大批国内外品牌,并向男装、时尚女装、童装等领域强势扩张。门店数量也急剧增加,最高峰时达到14435家,仅2012年一年就增长了5000家店面,波司登野心勃勃地要把门店开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良好的经营业绩给了波司登“膨胀”的资本。自2007年港股上市以来,波司登的净利润可以说是稳中有升,至2012年达到最顶峰,实现净利润14.37亿元。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波司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