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我们学不会,但有一个品牌拉出来和海底捞PK一下,却还能赢!这个品牌和海底捞比赢在哪?完全反着来!海底捞服务至上,拎包、带孩子、甚至擦鞋、美甲,无微不至;它两个服务员服务二三十个人。
海底捞让消费者感觉宾至如归,让你吃饱吃好再走;它讲究的就是个快,让你吃完麻溜走。海底捞京剧变脸,现场拉面,花样百出,而它仅靠一个麻酱底料就圈粉无数。这个品牌就是“中国小火锅之王”呷哺呷哺。
海底捞在全球拥有593家门店,而呷哺却拥有1000多家门店,将近是海底捞的两倍。碾压的开店数背后,依然是个悲伤的故事。
呷哺率先上市,成为火锅第一股,目前市值为113.26亿港元,海底捞紧随其后,市值却为1950亿港元,近乎20个呷哺呷哺。呷哺用事实证明,不仅海底捞学不会,能学好自己也很难!
01
北漂养大的品牌
从1天卖3锅到火锅第一股1994年已有几次失败的创业经历的张勇,在简阳开了一家串串小火锅店,取名“小辣椒”,第二年张勇夫妇和朋友共同创办“海底捞”火锅店。在四川麻将术语中,海底捞意味着“胡牌”。
海底捞从营业那天起,张勇就对客人关怀备至:不仅给客人送点心,还主动优惠。热情的服务让海底捞的名气越来越盛,同时也让张勇找到了经营之道:以服务立品牌。就在海底捞筹谋冲出简阳时,台湾人贺光启正面临着第二人生。
1998年,出生于珠宝世家的台湾人贺光启,因经营不善败光家业。无奈之下,他将台湾流行的用电磁炉加热的一人食小火锅带到了北京,取名“呷哺呷哺”。
而呷哺初北京,在老北京的团圆大铜锅下,一人一锅遭遇了水土不服,一天也卖不出三锅。但2003年非典来袭,意外成了呷哺呷哺转危为安并由此大发展的契机。
在10家饭店有8家关了门的情况下,本来大家接受不了的一人一锅,却恰恰因为干净、卫生一炮而红,那时,门店的翻台率高达一天11次,绝对称得上那个年代的网红餐厅。
除了独特的一人一锅的小火锅模式,呷哺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极致的性价比。小料4元一位,底料2元,肥牛套餐才46元,人均消费不到50就能吃到撑,能极大满足消费者低价吃火锅的心理。
超高的性价比,快餐式的火锅文化,俘获了皇城根下,那些匆忙的年轻人。没有美甲、没有瓜果饮料,但呷哺依旧能让他们心甘情愿排起大长队。
2004年上市的前一年,呷哺在全国共有394家火锅店,243家开在北京,占比61.7%,营收19亿,14亿来自北京,占比73.5%。可以说北漂养活了呷哺。
从2011年开始,呷哺呷哺始终致力于一件事,就是把在北京市场成功的“一人一锅”模式推广到更多地区,如今已经覆盖全国68个城市。
2014年,呷哺呷哺在香港IPO,成为餐饮连锁火锅第一股。上市后,呷哺呷哺的发行价从4.7港元一路涨到17.5港元,上涨了3倍多。
02
平价火锅之王,为何被骂惨?
已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呷哺,却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开始被全民吐槽。呷哺被吐槽的最多是,平价火锅之王,不再平价了。几年前,呷哺的小料还是4元一位,底料2元,人均30就能吃饱。而现在锅底从4元到6元、9元,特殊的更是要16元,不断挑战消费者的底线。
其次是越来越难吃了,就连呷哺的王牌麻酱小料,现在也变了味道。有用户吐槽说,服务越来越差,菜品越来越难吃,价格倒越来越贵,有钱我去吃海底捞不香吗?而且最讲究效率的快餐小火锅,变得越来越慢了,有很多网友吐槽,等了40分钟,锅底都没上来。
如今的呷哺呷哺,不仅口碑直线下滑,营收所依仗的店铺扩展也阻碍重重。而且随着消费者对餐饮需求的升级,以及其他火锅品牌的崛起,“快火锅”的热度逐渐消退。2014年上市前,呷哺在全国共有394家门店,其中243家在北京,占比61.7%。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呷哺呷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