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白酒市场细分下的酱香型白酒市场中,茅台更是一家独大。中泰证券研报的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茅台以772亿元的体量占据了整个酱香白酒市场75%以上的份额。对于剩下的市场份额,竞争也愈加激烈:与2010年的350家相比,2018年酱香型白酒企业数量已激增至1000家。
大部分的酱香型白酒市场份额都被茅台牢牢地握在手中,这对于郎酒来说是很大的压力,也是一时之间难以越过的护城河。
在业内人士看来,郎酒还处于冲击高端产品价格带的市场培育期,而茅台、五粮液、国窖1573等品牌已经是高端产品价格带的代表品牌了。
除了高端市场份额和酱香型白酒市场份额占比过少这个外部因素,用逼迫经销商压货的方式创收是郎酒被诟病最多的内部因素。
白酒行业的经销模式相对传统,即将货物卖给经销商,再经由经销商转卖给消费者。
而压货就是指白酒企业利用各种手段,比如达到一定提货额度给予返点、某种型号提货一定量享受某种优惠等政策,通过激励甚至是半强制性的方式将产品销售给经销商。
产品并没有真正销售出去,而是积压在了经销商身上,把经销商从卖主变成了买主,但表现在账面上的财务数据却可以达到被美化的效果,实际上都是虚假繁荣。
2019年2月份,《财经国家周刊》曾报道称,“郎酒近期有向经销商压货的行为,特别是在春节前。郎酒通过这一战术换取过短期的繁荣,然而渠道库存高企使郎酒倍感压力,2012年到2017年的五年间,郎酒基本都处在去库存的调整阶段。”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郎酒第一次被质疑向经销商压货了。早在2012年郎酒的总营收再次突破百亿时,就有媒体怀疑郎酒是通过压货来提升业绩,证据就是工信部官方网站里的数据。根据数据统计,截至2013年5月30日,郎酒总库存达到65.9亿元,其中成品库存超过57.7亿元。
虽然白酒企业普遍都有压货行为,但如果品牌的消费量在没有得到大规模拉升的情况下,渠道库存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逐步消化掉这些产品,这就造成对未来市场销量的提前透支,而这种方式也并不具备可持续性,甚至无形之中打击了经销商的信心,对郎酒自身而言也极其危险。
郎酒能圆梦“酱香第二股”吗?
茅台一飞冲天,“酱香第二股”的争夺战日益激烈,除了郎酒之外,国台和习酒都在争抢上市先机。
从产销量上看,习酒销量最多、郎酒其次、国台最少。根据习酒官方披露,习酒在2019年营销工作会上表示,已完成销售量2.88万吨。相比之下,郎酒目前优质酱酒年产能为3万吨,优质酱酒储存量已达13万吨。
未来,郎酒酱酒年产量将达5万吨,储量将突破30万吨。而根据国台官网显示,年产正宗大曲酱香型白酒近万吨,储存年份酱香老酒2.5万吨。
从业绩上来看,郎酒在2018年重回百亿阵营,习酒2018年的营收为48亿元,而国台在2018年的营收则为11.44亿元。
综合来看,郎酒优势明显,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郎酒三度IPO势在必得。实际上,商标问题或许会成为郎酒上市途中的最大绊脚石。
创建于1903年的郎酒,因为陷入巨额亏损,于2001年被泸州市政府改制,交由汪俊林经营。
泸州市政府对郎酒进行改制时,并未将商标一并给予汪俊林,也就是说,郎酒与郎酒商标并未统一。
郎酒在商标上的麻烦还不止于此。目前,郎酒的商标所有权仍由泸州市古蔺县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下属的国有独资公司久盛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持有。另外,截至2019年8月19日,久盛投资共申请了580件商标,其中就包含“郎酒”“红花郎”“青花郎”等商标。
2010年,汪俊林控股久盛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根据当初的对赌协议规定,从30亿元开始,郎酒营收每增加10亿元,汪俊林持有久盛投资有限公司的股份就会增加10%。当郎酒营收达到120亿元时,郎牌商标权才会完全归属于郎酒。
2017年之后,白酒行业的马太效应渐显,整体呈现出强者愈强弱者恒弱的趋势,头部白酒企业之所以能够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除了产品本身细腻的口感外,品牌溢价同样是重中之重。商标仍不归属于郎酒所带来的后果,也许会成为上市后的一个隐忧。
资深酒业观察人士袁野认为,郎酒早年就该上市的,结果一拖再拖,错过了最佳时机。现在来看上市感觉有点迫不得已,而且即使上市也难获得一个好的价钱。
这对于想追赶茅台的郎酒来说,梦虽然圆了,但梦境未必美妙。
(来源:子弹财经 作者:尹太白)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