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显示,复宏汉霖在2018年实现收入742万元,同比2017年的3391万元大幅下降78.12%,2018年收入大幅下降,主要系这部分收入下降,且公司尚未通过销售产品产生任何收入。
目前,复宏汉霖已有产品实现商业化。其研发的利妥昔单抗注射液(商品名:汉利康)于今年2月已获批上市,成为首个国产生物类似药,5月开始商业化销售,打破了罗氏原研药利妥昔单抗(Rituximab,中文商品名:美罗华)对市场的垄断。
那么,在复宏汉霖还未盈利,缺乏营业收入支撑的时候,使得复宏汉霖的资金来源不得不通过股权融资的方式来实现,以支持其不断增长的研发投入。钱,对于复宏汉霖而言至关重要。在2016年之前,复宏汉霖基本无融资,主要依赖于最初复星医药投入的2000万美元启动资金以及后续的多次增资为公司补充运营成本。
根据上市申请,自2009年成立以来,复宏汉霖共进行了三轮融资,通过私募融资金额合计43亿元。
复宏汉霖的高估值与其盈利能力是否匹配?
2016年6月,复宏汉霖完成了股改前的最后一次增资,引入专业投资者。清科投资、华盖投资、华盖医疗、方正韩投、新建元生物、益飞投资、东方创投等合计投资4000万美元,复宏汉霖投后整体估值约4.9亿美元。
2018年复宏汉霖再次快速进行两轮融资。先是1月,复宏汉霖融资1.9亿美元,投后估值约100亿元。7月,再次融资约1.57亿美元。复宏汉霖投前估值约28亿美元,投后估值29.57美元,若根据招股书的发行价,复宏汉霖于紧随全球发售完成后的市值将约为267.41亿港元。
有意思的是,复兴医药香港整体市值仅不到600亿,目前最成熟的纳斯达克生物医药市场,仅有13家公司市值超过30亿美元,而复宏汉霖的估值已经赶上其市场的顶级公司。有市场人士质疑,以目前复宏汉霖的盈利能力同其高估值或不相匹配。
与之类似的信达生物上市估值为156亿港币,目前最新总市值为118亿元;同样与复宏汉霖开发竞品药物的海正药业估值为100亿人民币。而在生物科技公司接连赴港破发的背景下,复宏汉霖是否能打破破发“魔咒”。
缺乏赢利点
缺乏盈利能力仍然是复宏汉霖面临的重要问题,虽然其将利妥昔单抗、阿达木单抗、曲妥珠单抗等多款重磅生物类似药产品相继申请上市,其中利妥昔单抗已正式获批上市,然而这些产品的处境并不乐观。除了利妥昔单抗(汉利康)外,复宏汉霖的其他产品或许也面临着较为激烈的竞争。
另一款重磅产品PD-1单抗方面,君实生物、信达生物、恒瑞医药作为第一梯队,已有产品在国内获批上市;百济神州、康方生物的PD-1单抗也已进入III期临床,而复宏汉霖的PD-1单抗目前仅完成I期临床,其在PD-1单抗赛道上的竞争似乎已经失了先机。
从复宏汉霖招股书观之,其生物药大批量开始进入临床阶段,而临床阶段的实验投入非同小可。复宏汉霖在未来几年加大投入,几乎是确定性事件。
而公司管线拥有目前所有热门的肿瘤靶点,从管线布局来看,公司将主要目标放在生物类似药而不是1类创新药,这也是公司与目前在港上市的几家未盈利生物科技类医药公司的区别。
而对于其控股股东复星医药来说,复宏汉霖分拆上市,不止是减轻资金压力那么简单,过去一年,复兴医药股价在地位徘徊,原本的千亿市值医药大佬,如今同恒瑞医药的差距在拉大,复宏汉霖的上市,或能让复兴医药的市值有所回升,不过,从过去几个生物医药公司登陆港股后的情况来看,医药企业赴港上市先行者歌礼制药最新股价相较发行价已近乎腰斩,百济神州港股最新股价较发行价跌去不少。
赴港上市的复宏汉霖如何保住200亿估值也或将面临严峻考验。
来源:环球老虎财经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复星医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