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狂购模式的海王生物再惹风波。
近期,湖北江汉油田总医院正在进行二次改制,华润医疗、新里程医院集团等多家企业参与竞争,海王生物最终胜出,却遭到当事医院坚决抵制,一时舆论哗然。
前日午间,海王生物针对上述事件发布说明公告。不论上述收购事件最终结局如何,海王生物近年来的狂购已令人咂舌。近三年,海王生物合计收购了78家公司、新设31家公司,平均每月有3家公司并表。这些投资合计超过60亿元。
3年109家公司并表,海王生物真够豪气。这对于一家在资本市场摸爬滚打了整整21年的老牌医药公司而言,也着实不易。
遗憾的是,豪购模式带给海王生物的不是盈利能力的大幅提升,反而是大幅下降。
去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83.81亿元,较豪购前的2015年猛增了272.63亿元,而净利润(归属于上市股东的净利润,下同)为4.15亿元,反而比2015年少0.60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简称扣非净利润)更是低至0.89亿元,较2015年下降了34.56%。
如今的困局在于,资产整合不到位,净利润增长乏力,公司已经面临严重的财务危机。截至去年底,公司短期债务高达96.94亿元,再加上上述收购尚有21.02亿元股权转让款未付,而公司货币资金只有40.89亿元,其中28.11亿元受限。
为了还债,公司正在筹划定增,拟募资25亿元全部用于补血偿贷。
备受质疑的是,20年来,海王生物累计融资接近180亿元,而派现不到3亿元,回报率极低。
3年108家公司并表
在产业扩张路上,海王生物真正是在践行着蒙眼狂奔。
海王生物成立于1992年,1998年12月18日登陆深交所。截至目前,公司主要从事医药产品研发、医药工业制造、医药商业流通业务。
上市之后,海王生物的经营业绩欠佳,2010年以前,其营业收入虽然在1998年到2003年间实现了较快增长,但2004年至2009年间一直在20亿元至30亿元之间起伏。2010年至2015年,营业收入再次实现高速增长,并在2015年成功突破百亿元,达到111.18亿元。
与营业收入相比,海王生物的净利润要逊色不少。1998年至2001年,其净利润从0.26亿元增长至0.80亿元,算是稳步增长。但2002年至2009年是其净利润波动期,2002年、2003年,净利润为0.42亿元、0.10亿元,同比下降39.37%、75.40%。2004年,净利润回升至0.22亿元,但在2005年一下子巨亏7.42亿元,一下子亏光了此前的积蓄。2006年至2009年,公司艰难保壳,其扣非净利润持续亏损。
2010年至2014年,虽然营业收入增长较快,净利润持续为正数,但金额较低,其扣非净利润在2013年再次出现亏损。
单纯从数据上看,2015年,公司经营业绩有企稳迹象,除了营业收入破百亿外,扣非净利润首次突破亿元,达到1.36亿元,较上年增长661.02%。这一年,公司试水收购,完成了对海王华森、金鑫药业、河南东森等3家公司并表。
或许是“两票制”临近,或许是尝到了收购甜头,从2016年开始,到2018年,连续三年,海王生物走上了疯狂并购道路。
具体为,2016年,完成对亳州海王银河医药、河南国联医疗等9家公司并购,并顺利并表。2017年、2018年,并表的公司多达35家、34家。
从结果来看,2016年,9家并表公司为海王生物贡献了22.23亿元营业收入、—1088.97万元净利润。2017年、2018年,新增的并表公司贡献的营业收入为151.97亿元、47.85亿元,贡献的净利润为2.88亿元、0.94亿元。
此外,为配合产业布局,近三年间,公司还新设了31家子公司。至去年底,近三年,累计新增并表公司多达108家。
整合压力大管理费年增93%
多达108家子公司并表,如何整合这些医疗资源,对海王生物形成了严峻挑战。
分析海王生物去年净利润发现,海王生物对并表子公司整合远远没有到位。
由于存在不少的溢价并购案,形成了不菲商誉。截至2018年底,海王生物商誉达39.18亿元。去年,有24家并购标的业绩未达标,因此,公司计提商誉减值2.60亿元。去年,公司净利润为4.15亿元,较上年的6.36亿元下降34.84%,扣非净利润只有0.89亿元,同比下降87.16%。由此可见,商誉减值吞噬利润的影响不小。并购标的业绩不达标,是否也存在资源整合不到位问题,也值得海王生物去思考。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海王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