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休闲零食行业的队伍中,盐津铺子很少显山露水,毕竟第一梯队有三只松鼠、良品铺子封王,第二梯队有百草味、来伊份占道,十亿出头的体量很难与其比肩。但盐津铺子也有自己的小目标,那就是到2027年实现销售额破百亿(注:2017年实控人张学武提出十年破百亿)。
上半年报告的出炉,也算给冲刺小目标路程上的盐津铺子带来些许信心。
打破“增收不增利”魔咒
休闲零食在我国是一条拥挤的赛道,2万亿市场星罗棋布不下2700家企业,其中竟然没有一家销售额突破100亿。全品类、全国性的零食龙头企业尚属空缺,只在某些领域出现部分领军者,如坚果炒货行业的洽洽、果脯蜜饯行业的“溜溜果园”、肉干肉脯行业的“棒棒娃”等。
如此情境下,产品同质化诱发价格倾轧,利润空间稀薄;电商渠道则因单位获客成本趋高,拖累整体业绩表现,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头部玩家也不能摆脱低利率的怪圈。更一般的情形是,企业通过折扣提高了销售规模,但利润却没有得到相应地提高,即所谓的增收不增利。
从2012年到2018年,盐津铺子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7亿元、4.5亿元、5.1亿元、5.8亿元、6.8亿元、7.5亿元和11.07亿元,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态势;尴尬的是,盐津铺子的净利润停留在2016年的高光时刻,该年净利润为8566万元,而2017年、2018年分别是6574万元和7051万元,已从顶峰下滑。
盐津铺子貌似正在打破这一魔咒。上半年69%的净利增长远超31%的营收增长,特别的是,净利率再度爬上阔别已久的两位数,达到10.38%,而在2017年、2018年这一数值仅为8.77%、6.37%。以当前的经营情况推算,2019年盐津铺子净利润过亿不是难事,将创造新纪录。
(盐津铺子经营业绩情况 资料来源:半年报)
针对业绩超预期,盐津铺子给出两点解释:一是自2017年2月8日上市后,经过两年多的战略优化调整并不断夯实基础,新的产品战略、渠道战略、区域拓展战略等初见成效,营业收入规模保持增长态势;二是公司通过优化各项内部管理和资源配置,并加大控制投入产出比,各项成本和费用管控较好。
或许,盐津铺子应该将营收增长归功于烘培类、果干类产品的大爆发。盐津铺子由冰果蜜饯发轫,现已成为产品品类较为齐全的中国传统特色小品类休闲食品企业,涵盖干杂类(鱼糜产品、豆干产品、肉鱼产品、蜜饯炒货产品、素食产品等)、烘焙类、果干类三大类产品。
其中,豆干类是盐津铺子传统主打产品,2016年营收占比一度高达56.78%,但近些年增长乏力,2019年上半年营收占比已降至17.89%。
烘培类产品俨然成了营收新星,2018年以16.01%占比跃升至第二大收入来源,并在2019年上半年登冠,营收占比高达21.09%。更引人注目的是,烘焙类产品的规模效应开始凸显,表现为毛利率已从2017年23.66%增至2018年的32.58%。
(盐津铺子收入结构 资料来源:半年报)
张学武曾在2018年业绩会盛赞烘焙类贡献,其表示盐津铺子自2018年开始,重点发展“58天鲜”系列中短保质期烘焙产品销售迅猛,2019年推出的小口袋面包、坚果吐司也受到了市场热捧。
与此同时,果干类销售额同比暴增550%至4727万元,营收占比从2018年同期的1.49%提升至7.38%。
想做食品界华为
与许多依靠“代工”、“贴牌”做大的零食企业不同,盐津铺子坚守自主制造之路。从本质上来说,前者属于销售公司,而盐津铺子属于制造企业。有鉴于此,2017年盐津铺子登陆中小板时,外界给了其“中国零食自主制造第一股”的美称。
盐津铺子坚持“源头控制、自主生产、商超主导”全产业链模式,通过“稳定成熟市场为基石,销售渠道下沉为方向”来打造品牌市场和提升产品竞争力。一方面规避OEM(贴牌)模式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另一方面能够获得贴牌企业不具备的产品定价权。
当前,盐津铺子销售区域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产品供应沃尔玛、家乐福、华润万家、步步高等国内外大型连锁商超。而自2018年上半年大范围推广的零食中岛项目,已经开始进入正向收获期。据相关调研显示,实施该项目后,单店平均收入增长在30-50%,截至到2019年上半年零食中岛已经覆盖商超门店数量达到5000+家,这也是2019年收入端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传统商超的营收、利润增长乏力,也无怪乎后起之秀在规模上已对盐津铺子呈碾压之势。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盐津铺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