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线之殇
在过去两年中,海底捞保持了较为激进的扩张态势,但能否确保提供一致的质量和服务仍然存疑。一家大型连锁餐厅通常会拥有大量员工,要确保所有餐厅的用餐体验及所有员工遵守多个地区的法律及法规通常更为困难。
从供应链管理来看,火锅的品质、味道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食材的新鲜度及质量。随着公司迅速扩张,向可靠供应商按优惠价格采购新鲜优质食材,以及管理所有餐厅食材的存货、物流等都将变得更加困难。
此外,海底捞2018年五大供应商中有四位为关联人士。截至2018年底,来自海底捞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额为39.26亿元,占公司总采购额的38.4%。若海底捞持续快速扩张,公司无法保证供应商维持产品及服务的现有质量水准。海底捞在年报中表示,若上述供应商“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会或无法按合理成本及时无色其他供应商”。
财报显示,餐厅经营业务仍为海底捞2018年主要收入来源,在总营收中占比达97.2%,外卖业务、调味品及食材销售贡献了剩余2.8%营收。此外,海底捞同店销售从2017年的76.30亿元上升到2018年的81.07亿元,上涨6.2%。
截图来自海底捞2018年年报
时间财经查阅发现,截至2018年底,海底捞在中国大陆共有430家门店,其中,一线、二线、三线及以下城市分别有106家、207家、117家,对应营收为40.36亿元、77.95亿元、33.79亿元,一线、二线、三线及以下城市单店收入约为3807.55万元、3765.70万元、2888.03万元。显然,海底捞在一二线城市拥有更强的营收能力,与三四线城市拉开不小差距。
与此同时,截至2018年底海底捞在中国大陆以外共拥有36家门店,实现营收13.23亿元,单店收入约为3675.00万元,与中国大陆一二线城市水平大致相当。2018年海底捞共新增193家门店,增幅为70.70%。
分区域来看,中国大陆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及以下城市、中国大陆以外增幅分别为63.08%、72.50%、69.57%、89.47%。各个区域均保持了较强劲增幅,一线城市略显缓慢。
截图来自海底捞2018年年报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时间财经表示,在一二线城市,消费者通常以聚会或社交为目的去海底捞,三四线城市消费能力有限,消费者离家较近,外出社交的机会比一二线城市小。对于性价比不高的海底捞来说,在这些地方消费频次不会很高,门店营收也不理想。整体而言,未来几年海底捞增长应该会有,但已经告别此前的高增长模式。
来源:北京时间财经 胡飞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海底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