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如此,上述连锁酒店负责人却认为OYO的路子仍有观察的价值。“此前,维也纳等少量中国连锁酒店企业,也实施过承诺出租率等方式发展加盟商,虽然是一个短期行为,但也确实对业主形成了一定的吸引力。”该负责人也坦言,酒店经营产品的周期性和回报时间,让中国的任何企业都不太敢轻易做出业绩保障,OYO是在大资本扩张、追求量级冲动下做出的这一决定,但现阶段,这能否打动已经经过了一轮快捷酒店教育和洗礼的加盟商还很难说。这位负责人分析称,如果OYO的保底合同只是短期的1-2年的话,加盟商能获得的利益有限,而且加盟了之后还得和现有的渠道商、市场关系形成隔离,再回头代价很大。就此,业界也有消息称,虽然2.0模式已经悄然实行了一段时间,但目前愿意尝试的只有百家左右。
迷雾中的未来
“会员系统无法一蹴而就,对于现在的OYO来说,稳住加盟规模是首当其冲的任务。”华美顾问集团首席知识官赵焕焱直言,而这也是业界普遍判断OYO敢于用保底手段留住加盟商的主要目的。
在上述酒店集团负责人看来,OYO在中国的规模化路径,完全是酒店集团普遍不会尝试的互联网重平台轻产品的打法,想用几年时间完成别人10-20年才能完成的扩张,如果这背后没有雄厚的资金和运营能力去支撑,没有一个可靠的“模型”来参照,难度可想而知,“现在OYO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有着庞大的资本实力,如果能确保资金链不断裂,维持开店速度快过关店速度,也许OYO还能杀出一条血路”。该负责人表示,目前中国酒店整体连锁率偏低,排名30位以后的酒店企业大多只拥有百家的量级规模,而且,除了OYO,短期内我国也很难再出现一个门店破万家甚至几万家的跨全业态酒店集团,OYO可能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选择了这样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有观点认为,OYO在中国如此执着地追求“看上去很美”的数据,核心目的只有融资。据统计,在OYO进入中国的两年内,已经拿到了多笔融资,其中包括去年9月,软银的8亿美元,去年12月,新加坡打车服务巨头Grab的1亿美元融资,以及今年2月,滴滴出行出资的1亿美元和3月爱彼迎入股OYO拿出的7500万美元。
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张润钢认为,行业的“繁荣”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随着资本的入场,部分酒店管理公司忽视了以提升单体酒店整体服务质量为根本的创业初衷,简单采用互联网的烧钱玩法,这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整合单体酒店市场不是只靠简单的‘贴牌’,关键是要提升单体酒店的品质。”
来源:北京商报 记者 蒋梦惟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OY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