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对于山西汾酒和汾酒集团来说,是一个多事之秋,在此之前,汾酒集团陷入“假酒”风波被国内主流媒体曝光,这让其品牌形象严重受挫,也让资本市场开始反思汾酒集团董事长李秋喜力推的汾酒模式。
屋漏偏逢连夜雨!
日前,山西汾酒(600809.SH)发布了《关于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下称“上交所”)对公司 2018 年年度报告的事后审核问询函的公告》,引发投资者围观。
2018年,山西汾酒实现营业收入接近93.82亿元,同比增幅在47%以上;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14.67亿元,与2017年9.52亿元相比,增幅在54%左右。
然而,《五谷财经》注意到,截止2018年底,山西汾酒的应收票据余额约为36.95亿元,与期初余额22.38亿元相比,增幅在65%以上,远超同期收入和净利增幅。
对此,山西汾酒方面在公告中指出,这主要系本期销售收入增加所致。
换个角度看一下,截止2018年底,山西汾酒的总资产约为118.29亿元;粗略计算一下,应收票据在总资产中的比例在31%以上。
数据显示,2015年末、2016年末、2017年末和2018年末,山西汾酒的应收票据余额分别约为12.27亿、14.55亿、21.88亿和36.95亿元,在总资产中占比各在18%、20%、25%和31%左右,呈现明显扩大势头。
资料显示,应收票据指商业汇票,是公司持有的没有到期、没有兑现的票据,付款期一般在1-6个月,持有者提前兑付需要支出利息。
从分类看,主要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两种。从风险角度考量,显然是银行承兑的风险极小,一般企业做信用背书的商票,存在着很大的不能兑付风险。
白酒企业为了销售产品,可以先货后款,给与买家一定账期,不过,一般有产品竞争力的白酒企业,比如贵州茅台,都是先款后货。
故而,在一定程度上,应收票据可以反映出白酒企业在产业链上的话语权强弱以及地位高低。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汾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