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的投资方,或多或少是因为陆正耀的神州系才聚在一起“玩”,彼此信任,这让瑞幸更多了几分说出“先不考虑盈利,先亏损个三五年”的底气。
另一个是出力的杨飞。
杨飞是瑞幸咖啡的联合创始人、CMO(首席营销官),他和钱治亚是老同事,此前在神州优车集团担任CMO一职。他深谙移动互联网的营销套路,非常擅长通过代言人来实现品牌声量最大化。
比如,杨飞请来了汤唯和张震来代言瑞幸咖啡,这两位非流量的电影咖在白领阶层中拥有着较高的好感度,也更容易让消费者对瑞幸产生“高端、优质”的初印象。
不过,杨飞擅长的可远不止这些。他在神州期间的代表作是“Beat U”营销案。2015年6月,神州专车发起了“Beat U”的营销活动,炮轰Uber在安全管理上的缺失,强调神州专车的安全属性。
“Beat U”营销引起轩然大波,外界抨击神州专车风度尽失,认为这有“碰瓷儿”之嫌。但不管是毁是誉,“Beat U”营销让那时还是网约车新进入者的神州专车迅速获客。此次营销过后,杨飞所著的《流量池》一书也成了产品运营的必读书目之一。
现如今再看瑞幸“杠上”星巴克的行为,和此前的神州专车营销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不论是将补贴后的瑞幸咖啡价格与星巴克的咖啡价格进行PK,之后把PK对比图片展示给媒体;还是向星巴克发出的檄文,讨伐星巴克对瑞幸的打压以及其涉嫌违反中国《反垄断法》,都引发了公众热切的讨论。
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对瑞幸做出了“碰瓷营销”的判定,但不可否认的是,“黑红”也是红,越来越多人记住了瑞幸的名字,甚至不乏投资方把目光瞄向这个品牌。
比如,星巴克的最大主动投资者贝莱德,它给瑞幸投了1.25亿美元;世界第三的粮食进出口商路易达孚也给瑞幸投资5000万美元,还将和瑞幸合资成立一家咖啡烘焙工厂。
三种声音……
不论瑞幸咖啡的故事讲得多么好听、运营多么差异化、多少厉害的大佬为它出钱出力,现实是,它还在亏损。
据招股书披露的数据,瑞幸咖啡在2018年营业收入约为8.41亿元,净亏损16.19亿元;2019年第一季度,瑞幸咖啡营收为4.79亿元,净亏损5.52亿元。
也就是说,瑞幸咖啡从2018年1月份试营业开始,到2019年第一季度截止,这15个月中,每个月亏损近1.5亿元,平均每天亏损超过480万元。
大规模拓店和持续性补贴导致巨额亏损,而瑞幸还在开启新一轮烧钱补贴,这种打法引发了围观群众的热烈讨论。
支持瑞幸的人表示:瑞幸搞的是“破坏式创新”,前期的铺垫投入会比较大,但是到后期走上正轨以后,盈利起来也很快。那些只看亏损、不提新店和新用户的人都是在“耍流氓”。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龚焱也认为,瑞幸这是下了一步险中求胜的棋,的确有很大的风险做不下去,但如果不兵行险招,在星巴克几千家店铺的绝对优势下,如何撼动既有的咖啡行业格局?
不过,龚焱看好瑞幸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这个团队的信任。“他们是从网约车的战场中一路杀出来的,是打过大仗的,在这样的基础上,选择了咖啡行业,做出了瑞幸这个产品,显然是经过认真思考的。”
有人支持,就有人唱衰,甚至有人说“瑞幸怕是要成下一个ofo”。
这部分人认为,企业的早期快速扩张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扩张之后要面临的融资、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压力。最重要的是,很多用户是冲着补贴和便宜的咖啡去的,一旦不再补贴,瑞幸还能抓住广大的用户吗?
另外,瑞幸所看好的很多白领人群所在的办公区,要么就有自己的咖啡机,要么就已经被星巴克或者其他连锁品牌所覆盖。目前看来,瑞幸还没有拿出一个能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所以他们觉得瑞幸最后肯定要凉。
大家各执己见之时,第三种声音出现了。他们认为,争论瑞幸是否能“活”下去根本没有意义,因为瑞幸的创始团队从来就没打算靠卖咖啡赚钱,更像是在玩一场资本的游戏。
所谓资本的游戏,本质上就是一个接盘的过程。创始人引进风险投资,把风险转移到投资人头上;投资人把盘子做大,然后找到下一波接盘侠,自己就能溢价退出。反正前期投资的人不亏,至于最后的接盘侠砸在手里了,那就自认倒霉吧……
三种声音中究竟哪种正确,还需要时间来验证。但显然,瑞幸的出现对中国的咖啡市场是一种刺激,而这种刺激目前对消费者来说,是好事。
来源:环球人物 作者:阿晔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瑞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