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减肥茶第一股”碧生源,由于营销费用激增、研发不及预期,业绩早已大不如前,如近不得不出售总部大楼资产补充资金
“快给你的肠子洗洗澡吧”、“不要太瘦哦”、“天天喝天天瘦,真的没再胖起来!”,这都曾是碧生源减肥茶家喻户晓的广告语。8年前,碧生源达到事业的巅峰,不但成功在香港上市,其当年的营收更是高达8.74亿元,创下历史的最高值。
然而,碧生源近期发布的业绩公告,呈现的却是另一番图景:公司2018财年营收为3.78亿元,较2017年下降22.4%,其业绩也由盈转亏,公司亏损高达9347.2万元。
巅峰之后,碧生源的业绩江河日下。根据财报,碧生源在香港上市9年中,有5年处于亏损的状态。2018年底,公司营收已缩水至3.78亿元,相比8年前已缩水60.18%。公司的市值更是从当年的56亿跌至当前的5亿元左右,市值缩水超过90%。
什么原因导致碧生源的业绩“瘦身”?
庞大的营销开支是一个重要原因,其中,广告费的投入一直是碧生源销售费用的大头。
虽说,高额的广告费投入确实为公司先期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2007年,碧生源的广告开支就高达5000万元,已超过其当年总营收的30%。2008年,公司的广告费用更是飙升至1.2亿元,当然高额的广告费用也带来了业绩的增长,当年其产品销量暴增一倍。
但是公司的营收速度并没有跟上广告投入费用的增速。2012年,公司的广告和营销成本高达5.63亿元,但当年的营收却只有4.75亿元。
消失的减肥茶
特别是在201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命名有关事宜的公告》,明确提出不再批准以含有表述产品功能相关文字命名的保健食品。受此影响,2016年5月份起碧生源停止生产减肥茶产品。
2016年11月,碧生源将减肥茶改名为常菁茶获批后恢复生产。但受此影响,碧生源2016年公司亏损7456.6万元。
为何改名会对碧生源造成如此大的冲击呢?其实在碧生源众多的产品中,常箐茶(原来的减肥茶)和常润茶一直是公司营收的主力。此前靠广告成名的减肥茶更名之后,对品牌必然造成冲击,公司业绩的下滑也就不可避免了。
根据财报,2015年至2017年公司的营收分别为6.63亿元、5.15亿元和5.43亿元;而同期净利润则为0.88亿元、-0.75亿元和0.053亿元。由此也可以看出,产品改名之后对公司的业绩确实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2018年常箐茶和常润茶营收更是大幅降低。根据业绩公告显示,2018年常箐茶和常润茶的收入分别为1.50亿元和1.14亿元,同比分别下滑22.9%和43.8%。
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发布的全国零售药房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常箐茶和常润茶在中国零售药店出售的减肥和通便产品市场分别占比33.19%和13.82%,相比2011年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下滑了2.51%和14.28%。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碧生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