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业务迷雾重重
作为利润支柱的游戏业务,苏州美生元能拿出的运营数据很少。在问询函中,仅仅列出了《仙魄》、《浴血长空》2017年三季度、四季度以及《暗夜格斗》2017年四季度的活跃用户数、付费用户数量、ARPU值、充值流水等数据。
聚力文化给出的解释是:公司2017年仅保留了几款移动网络游戏的运营数据,而2016年公司仅作为联合发行商协助主运营商发行和推广移动网络游戏,未保留相应游戏的运营数据。
2017年,苏州美生元共自研和代理发行了近40款移动单机游戏、19款移动网络游戏,却仅仅保存了3款移动网络的运营数据,这是什么操作?相关中介机构是怎样确认游戏业务的收入的?
在此前的重组文件中,苏州美生元的主要游戏有12款,其中11款按照发行渠道划分的游戏经营流水及主要财务指标情况。重组之后,近59款游戏却只能列出3款游戏的数据?而且,这三款游戏的流水加起来不到1亿元,占2017年年度总流水的比例应该不到10%。2017年游戏业务收入超过8亿元,对应的流水再低也要十几亿元吧?
笔者曾经在2016年写过一篇《帝龙新材:转型还是玩火?》,该文中列出了苏州美生元差强人意的研发、神秘的代理、难寻踪迹的代表作、速成关联方助创奇迹等等疑点。其中“神秘的代理”中提出,在重组公告中,苏州美生元并没有提及代理游戏的研发商,也没有提及双方签订代理范围及代理期限。以苏州美生元的实力来说,很难拿到游戏的独家代理权,那么,它取得的游戏代理权又属于哪一级的代理?另外,12款主要游戏产品有9款为代理产品,那么代理产品的流水与苏州美生元的收入究竟存在多大关系?苏州美生元很有可能只是众多代理商之一,而列示出来的是整个游戏的流水。苏州美生元单机游戏收入占流水的比例,2013年、2014年、2015年1-9月分别为54.87%、52.19%、51.38%。苏州美生元很有可能将所有流水当做自己的流水,从而虚增大量收入。
如今,回头看看这篇文章,也许更明白只保留几款游戏数据的原因了。
“协助员”何来的暴利?
重组文件显示,苏州美生元主要游戏有12款游戏,其中有9款是代理的,3款是自研的。
据披露,美生元逐步整合行业上下游资源以积极开拓游戏发行渠道,通过代理发行和联合运营等形式,已经建立了较为稳固的发行渠道网络,为移动游戏开发商提供多渠道发行与推广服务,帮助移动游戏产品完成变现,得到游戏开发商和渠道商的高度认可。目前,美生元累计用户激活超过1.8亿人次,月均用户激活近500万人次。庞大的用户基础,有利于新游戏产品迅速覆盖用户群体进而实现效益。
作为移动游戏的发行商,与其他游戏开发商合作以取得其游戏产品的代理发行权是美生元开展代理发行业务的重要环节。
然而,苏州美生元的实际角色是“作为联合发行商协助主运营商发行和推广移动网络游戏”,所谓的“代理发行”呢?
作为“协助员”的苏州美生元的游戏业务的毛利率2016年居然高达54.86%、2017年49.39%。而作为主运营商还能赚到钱吗?
光鲜业绩下的巨额应收账款
要不是2018年计提巨额商誉减值损失导致巨亏,聚力文化的跨界转型堪称完美。
不过,细细分析,聚力文化的光鲜业绩难以掩饰其巨额的应收账款隐藏的巨大风险。
2015年年末,聚力文化应收账款余额1.33亿元,到了2018年6月末,高达18.15亿元,应收账款占资产总额的比例由9.22%飙升至25.33%。
问询函回复显示,聚力文化的主要业务分为建筑装修业务、广告业务及移动游戏业务三类。其中建筑装修业务主要客户应收款采用月结形式,信用期为1个月,但对优质客户应收信用期放宽至2-3个月,主要客户信用期在3个月内。广告业务主要分为广告代理投放业务及广告分发业务,广告代理投放业务主要客户通常采用预付款或月结形式,信用期为1个月,广告分发业务信用期为1个月,但由于受运营商结算周期影响,一般会超过信用期。游戏业务主要是移动单机游戏运营收入,该业务的主要客户在收到运营商结算款1个月内与公司结款,信用期受运营商与主要客户结算周期影响,实际回款期限在6个月以上。苏州美生元的回款期远远超过信用期。
游戏业务的回款最为糟糕。2017年游戏业务收入8.24亿元,还有超过7亿元没有收回。这是非常奇怪的事情。因为游戏玩家通常是先付费后玩游戏,怎么苏州美生元还有如此之多的款项没有收回?如果游戏玩家是真的玩家,如果流水是真实的流水,不太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重组之前,2015年苏州美生元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87天。在游戏行业,3个月以内的回款是正常的。从余额来看,2017年苏州美生元仅仅收回1个季度的款项,其他3个季度基本上没有收回。
款项收不回来、游戏的运营数据拿不出来,苏州美生元到底还能披露什么关键信息?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天下公司 特约作者 路漫漫/文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聚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