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费用高企遇上偿付能力走低
“新年伊始,工商银行与华夏人寿公共推出理财型保险,3年期,年化收益率4.5%,购买1万元产品到期收益为1350元,机会难得,预购从速……”每天早晨,身为理财经理的张明都会发布一条相关产品信息,而关于华夏人寿的产品,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在朋友圈发布。张明工作于内蒙古的一家工商银行支行,在他所在的网点,保险合作产品仅有华夏人寿一家。
尽管2018年华夏人寿的规模人力由28万人增加至50万人,但这一数字仍然低于保费规模不及自己的新华保险、泰康人寿等公司,这也意味着,华夏人寿更多的业务量,或许来自张明所在的银保渠道。
但此刻或许张明并不知道,他的部分合作伙伴们正在面临着末位淘汰的裁员考验。
在保险业内人士看来,或许华夏人寿的裁员不仅仅是末位淘汰那么简单。
就在一周前,华夏人寿曾在公司官方公众号上交出了2018年成绩单:公司总资产5131亿元,晋级特大型险企行列;实现总保费2306元,同比增长32%;原保费1583亿元,位居市场第四位,而就在2013年,这一数字仅为37.64亿元。
如此增长迅猛的成绩,缘何要一年两度末位淘汰裁员,竞争机制背后,也是成本控制使然。
在众多保险产品比价中,华夏人寿的“常青树”产品经常被拿来做作为比价对象,“的确,在价格方面,华夏人寿的产品让消费者获得更多的利益,但同时,也给同行带来了压力”,一位保险精算从业人员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
“华夏人寿打响了健康险价格战的第一枪”,一位保险资深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表示,由于华夏人寿产品设计相对激进,价格相对较低,使得产品很快被市场所认知。“低定价的同时,公司有进行了行之有效的营销,很快打开了市场,但与此同时,也使得公司承担着比较高的费用,”上述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高举、高打、高投入的模式使得公司无论是在保费规模还是增速上都拿出了出色的成绩,但同时也颇显另类。”
华夏人寿2017年年报显示,2017年支出手续费及佣金的现金约为154.56亿元,同比激增近80%。此外,2017年支付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为44.3亿元,同比增长29%。上述两项费用支出相加为199亿元,占当年保险业务收入(894亿元)的约22%。
在华夏人寿诸多靓丽的数字背后,偿付能力却略显暗淡。公司2018年第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报告期内华夏人寿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未99.5%,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23.9%,而行业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1.8%。此外,华夏人寿的杠杆率也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这种商业模式是不错的尝试,但需要循环注资,同时投资端需要匹配高收益来消化负债端的高成本,很明显华夏人寿在这个方面遇到了难题”,上述保险资深人士表示,近年来华夏人寿的投资收益都是十分理想的,但近两年监管环境及权益市场变化,投资端收益迎来挑战,而目前股东受限难以增资,股权转让又扑朔迷离,加之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公司投资难度会加大。而目前华夏人寿公司产品已经得到市场认可,面对压力,更改已经打开市场产品形式可能会有更大的风险,所以只能节约成本降低费用。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华夏人寿实现净利润为31亿元,连续五年实现盈利。但相比2017年净利润43亿元,下滑了27.9%。上述保险资深人士认为,这并不难理解,近两年华夏人寿原保险保费增速很快,但自2015年后公司并未进行过增资,业务规模大增势必会影响偿付能力,没有资本进入只能分保,而分保也意味着利润的外流。
对于公司近几年的经营状况管理会作何评价?经济观察报记者曾发采访函对公司进行采访,但截至记者发稿,华夏人寿尚未给出回应。面对一封裁员通知引发的关注,华夏人寿会如何回应,经济观察报记者将持续进行报道。(来源:经济观察报)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华夏人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