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民以食为天,对于华人世界而言,食物不仅是各地风俗文化的表达形式,更是人与人之间联络感情、社会交际的重要载体。而形式多样,特色迥异的餐馆,则是这种文化最好的演绎方式。
A股上市的餐饮公司并不是很多,只有全聚德、西安饮食、广州酒家寥寥三家,对比而言,港股中上市的餐饮公司就明显很多,也更具有代表性和多样性。今次,就请读者朋友与我们一起,走进我们“舌尖上的港股”系列,走进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餐饮文化。
曾几何时,作为在港上市的唯一火锅股,呷哺呷哺(00520—HK)伴随着其快速增长而风光一时。如今,随着海底捞在港交所的闪亮登场,不仅呷哺呷哺在资本市场独领风骚的局面被打破,以孤单经济为成长动能的经济模式亦不复往日荣光。
增速放缓
任何一个公司都有其起步期、快速发展期与衰退期。对于餐饮这门生意而言,观察其店面总数与开店速度,是判断其发展阶段的最为直观的一个指标。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数据显示,虽然公司门店总量在节节攀升,自2014年的452家到今年上半年的780家门店,绝对值增加了328家,并持续向公司喊出的1000家目标稳步推进。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自2015年见到22.12%的高位增幅以来,公司门店数增速从高速增长区间逐步回落到中速发展区间,2016年实现增速15.4%,2017亦维持在这样一个水准。至今年上半年,增速放缓的趋势进一步明显。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净开新店数仅42家,预计年内数据不会乐观。
不仅仅从店面的增速上可以发现公司发展的疲态,公司在增加开店门数的同时,也出现了明显的关闭门店情况。数据显示,2016年,公司关闭25家门店,2017年,关闭的门店数达到了35家。今年上半年,关闭的门店数量有所收窄,亦达到6家。虽然关店行为本身显示出公司管理层果断灵活的经营手段,但亦显示出公司部分单店出现了明显的经营不善。
效益隐忧
考察餐饮行业单店的经营效益,有两个最为直观的指标,一个是单店的翻台率,另外一个是单店的营业额和营业利润。考察公司在这两个方面的变化,我们亦能看出公司在当前情势下面临的潜在危机。
先观察公司的翻台率
曾几何时,巅峰时期的呷哺呷哺,部分门店有过翻台率高达7的极端情况。然而时至今日,随着店面进一步向全国扩展,其翻台率亦每况愈下,5年的时间里,从2014年的3.8跌落到今年上半年的2.8,不要说远比不上海底捞现在5的翻台率,甚至亦不及行业平均3.5——4.5的翻台率。
翻台率直接显示出进店客流量,而进店客流量亦直接影响到单店的营业额与单店利润额。在翻台率逐步走低的情况下,公司只能冀望于单价提升助力与外卖对营业额进行提振。
追根探源
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公司当前的增长乏力窘状?公司当前的衰退迹象,是“成长的烦恼”,还是遭遇到了致命的“滑铁卢”?通过对这种快餐式火锅商业模式的分析,我们认为,公司的业务模式存在两个无法避开的命门:
1、开店门槛低,容易被模仿。
由于呷哺呷哺的单店开店成本在100万元人民币左右,护城河效应不明显,其被模仿的成本非常低。随着呷哺呷哺模式被消费者接受,市场的模仿者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各地出现。大量二三线城市出现了“一人一锅”、“一元一锅”的类呷哺呷哺的店面,侵蚀了呷哺呷哺的市场空间。
2、客单价维持低位,无法产生溢价。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公司对目标客户的精准定位以及商业模式的确立,既是公司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但同时也成为阻碍公司发展的天花板。过去五年,公司的客单价一直表现稳定,基本没有明显增长,某些年份甚至落后于同期的CPI增速,直到今年上半年客单价才占上50元上方。消费模式的限定使得公司的客单价无法像海底捞那样产生溢价。这也是公司发力高端火锅并创办“凑凑”品牌的根本性原因。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呷哺呷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