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慧珍还向记者表示,小红书商城内的商品,均看不到产品评价,只有几条疑似广告的笔记。“看不到评价,了解不到商品更多信息,在小红书商城上购物相当于被迫在盲选。”慧珍对记者说道。
记者发现,对于是否购买小红书上的相关商品,用户仅能参考商品详情页及相关笔记,且笔记内分享的商品往往是用户自购于境外免税店或托朋友代购得到。以小红书福利社销售的雅诗兰黛眼霜为例,不少笔记称,产品购自日上免税店,少见有笔记称,产品购自小红书。
对此,膳魔师中国方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即便有品牌授权的第三方经销电商,但因为供应商无法管控,消费者买到假货的概率依然存在。即不同渠道购买的商品,往往因为货源的不可控性而导致消费者拥有不同的产品体验。
据新的《电子商务法》第三十九条法规显示,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信用评价制度,公示信用评价规则,为消费者提供对平台内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务进行评价的途径。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助理分析师蒙慧欣告诉记者,用户无法获取并对比商品使用后的体验信息,显然有违电商规定,剥夺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实属变相“强制消费”行为。
客服难题
成立初期,小红书的Slogan为“发现全世界的好东西”,现在,已更改为“标记我的生活”。在微博、微信、豆瓣等社交媒体上,“失踪、霸道、怠慢”是消费者们给予小红书客服的最新标签。
慧珍告诉记者,就“国货爆款9.9元抢”事宜,自己曾尝试联系小红书客服并拨打官网电话了解详情,但许久无回应,“客服就像失踪了一样。”
记者尝试联系客服,但被告知无订单号便无法联系客服。“只有购买了小红书的会员,才能获得专属客服并享受相关服务。非会员无法在售前与客服取得联系,只能在购买后凭借订单号联系客服。”慧珍对记者说道。
蒙慧欣告诉记者,小红书以“会员”与“非会员”的形式区分对待消费者,阻碍消费者进一步了解商品除详情页面以外呈现的信息,同样有违电商规定,剥夺消费者的知情权。
在电子商务消费纠纷调解平台上,每天都有数起关于小红书的投诉案例。消费者反映小红书“售后久未处理”、“售后困难”、“售后遭拒”等现象,记者发现,当调解平台介入后,这些问题马上得到处理。
“这类现象不单存在于小红书平台,很多平台都有这样的‘通病’。在售后服务上,多数平台服务态度差。面对用户投诉时,客服常表现出不作为的态度,最终导致用户只能转向第三方机构进行投诉。”蒙慧欣对记者表示,“另外,还有很多平台将客服工作外包,用节省大量成本的外包客服去敷衍用户,主要原因在于平台不足够重视用户的购物体验。”
针对以上问题,记者致电并发送邮件给小红书。不过蹊跷的是,电话接通后,当记者询问对方是否是小红书时,对方称“是”,但当记者表明身份及用意后,对方却改口称“不是(小红书)”,随即电话被挂断。截至发稿日,记者未收到公司方面回应。
来源:《投资者报》 乔丹 王继伟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小红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