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不优
快手相关人士表示,在推进商业化方面,快手有AI和大数据优势,具体体现在对用户行为的分析上,比如AI系统可以识别出短视频中人物的数量、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所在场所以及乘坐的交通工具类型。
快手希望通过对红人和品牌方的行为需求进行分析,从而实现高效匹配,达到精准营销的目的。
这种利用AI实现精准营销的模式并不鲜见。近两年来,AI技术成了互联网公司的利器,能够帮助品牌高效投放更是常见说辞。
快手CEO宿华是理工背景出身,所创公司也是技术流派。在早期快手的运营逻辑中,平台更信任AI技术和算法力量,而非人工干预。其中,不进行流量倾斜导致大批腰部红人涌现就是一例。
值得注意的是,劲敌抖音背后的今日头条,也同样以标榜技术著称。两者相似之处颇多,比如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最出名的论调是“算法没有价值观”。快手在回应内容低俗的质疑时,同样会拿出“技术无罪论”,表示平台只是一面镜子,“你刷到的内容代表着个人的风格品位”。
除了业界“通用”的技术牌,据快手人士介绍,平台投放商家主要是国民品牌和提供本地商品、服务的中小商家,用户范围广,广告更接地气。
快手将此类投放总结为“老铁(哥们)经济”,即基于平台的社区氛围,老铁们拍广告和带货能力更强,产品复购率高。
但只靠老铁卖土特产并非长久之计。虽然已有小米、哈啤、百雀羚等品牌向快手抛出橄榄枝,但品牌方段位升级仍任重道远。抛开流量不谈,快手的产品调性和负面标签一直让部分品牌方踌躇不前。
进退两难
对于商业化规模,快手定了一个不小的目标:到2020年,社交广告将增长至千亿规模。快手商业化副总裁严强表示,快手作为一个拥有1.3亿日活的新入局者,“将是一个百亿级规模的新玩家。”
如此大规模的商业化,也引发了业界另外一个疑问,如何处理商业化与去中心化的平衡?
目前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快手或者说短视频能从更早期的视频网站模式中跳脱出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短视频的去中心化特征,流量分散,人人可参与。
快手亦是如此,早期平台的内容分发逻辑、规则以及对信息流广告数量的控制,都是照顾最广大用户体验的表现。这与广告主要求的“最大程度被看到”要求不符,而且一旦广告过多影响平台原生内容,就违反了快手的“普惠”理念——即每一个人都有记录生活的权利。
严强也认为商业化是一件长期的事,生态建设很重要,“单纯通过大打广告来变现流量,可能是一种涸泽而渔的不明智举动。”
他表示,内容社区依然会坚持原来的逻辑,和商业产品是“拆开的”。针对用户体验,他们还研发了“用户体验量化体系”,根据单条播放时长、点赞、评论、转化率等因素衡量商业内容对用户体验的影响。
具体效果有待观察,不过客观来看,目前信息流广告形式多变,内容也更向纯视频靠拢,这种边界的模糊性也很有可能造成混乱,影响用户观感——老铁们就算只卖土特产,也不是没有遭遇质疑,面临用户流失风险。
是变现挣钱还是坚持初心?这将是管理层接下来要面对的一大难题。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冯羽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快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