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港交所披露信息显示,海底捞已通过上市聆讯,同时更新了招股书。招股书显示,今年上半年,海底捞实现营业收入73.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4.4%,去年上半年海底捞实现营业收入47.56亿元。据悉,海底捞估值有望突破人民币500亿元。
业绩的高速增长,与海底捞正提速开店扩张有关。据统计,海底捞全国门店数量由去年底的273间增至362间。今年上半年新增71家门店,大多数新增门店集中二三线城市。此外,海底捞单店(经营一年以上)销售比上年同期增加6.4%,较往年14.1%、14.0%的增幅有所下降。
然而,近年来海底捞在规模上的快速扩张,不仅引发了现金流方面的窘境,与此同时,在业绩高压下,门店管理也开始出现内生问题。此外,食品卫生及安全问题也数次出现。
二三线城市成业绩增长主动力
2018年上半年,海底捞业绩持续高速增长。更新的说明书显示,截至6月30日,其实现营业收入73.42亿元。2017年公司营收总额为106.37亿元,日单店1500人就餐。2016、2015年分别实现营收78.07、57.56亿元。增长率逐年加快。
海底捞的收入主要来自火锅餐厅经营,2018年上半年,餐厅经营占其营收比重97.4%。据全球知名市场调研机构Frost & Sullivan(下称沙利文)报告,按去年营收计算,海底捞在中国和全球的中式餐饮市场中均排名第一,同时也是增长最快的中式餐饮品牌。
招股书内指出,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海底捞经营餐厅数量共362家,除了中国内地的331家,海底捞还在台湾、香港、新加坡、韩国、日本及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设有31家门店。
然而海底捞的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其在国内二三线城市餐厅经营收入的大幅增加。数据显示,其上半年来自一线城市的收入为18亿元,去年同期为14.27亿元;来自二线城市的收入为34.67亿元,去年同期23.396亿元;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收入为14亿元,去年同期6.36亿元。
从顾客人均消费来看,2018年上半年来自一线城市的最高,为106元,二线城市为94.2元,三线及以下城市为91.8元。
二线城市的翻台率同样拉高海底捞翻台率整体水平。根据沙利文报告,海底捞的翻台率在中国主要中餐品牌中较高。今年上半年其在二线城市的翻台率最高,达到5.1,而整体翻台率为4.9。2015年~2017年,其翻台率分别为4.0次/天、4.5次/天、5.0次/天。
海底捞开设的新店也多集中在二三线城市。对比去年同期,上半年其在一线城市新增门店21家;在二线城市新增58家;在三线城市新增46家。但同店(经营一年以上)销售比上年同期增加6.4%,较往年14.1%、14.0%的增幅有所下降。
新店的翻台率较往年也有所下滑,新开餐厅上半年的翻台率仅4.2,而2015年-2017年,新店的翻台率分别为4.8、4.6、4.8。对此,海底捞表示,主要原因是大部分餐厅于2018年第二季度开业,并处于启动上升周期。
海底捞在外卖业务、销售调味品及食材产品两类业务上也有一定增长。上半年海底捞外卖业务实现营收1.33亿元,去年同期9773万元;销售调味品及食材产品业务营收为5725万元,去年同期1165.1万元。
高效管理模式推动业绩和扩张
海底捞在中式餐饮行业已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独特的文化现象,塑造了就餐体验和服务体验的的典范。在城镇化、消费升级的过程中,海底捞超强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正好迎合了消费者的要求。根据沙利文的调查,在中式餐厅品牌中,海底捞就餐体验(包括服务态度、菜肴卫生等指标)排名第一。
除了高质量的服务外,海底捞实现高质量增长的核心也在于“连住利益,锁住管理”的高效管理模式,该种模式使员工自足性、积极性更高,有利于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在“锁住管理”方面,海底捞的拓店权限几乎全部下放到店长手中,在“师徒制”的推动下发挥店长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门店效益和拓店速度。
店长的薪酬有A\B两种方案:A方案为其管理餐厅利润的2.8%;B方案为其管理餐厅利润的0.4%+其徒弟管理餐厅利润的3.1%+其徒孙管理餐厅利润的1.5%。因此,店长对培育“徒弟”有强大意愿。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海底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