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关注的是,华东地区一直都是光明乳业的大本营,但是,伊利、蒙牛等外埠品牌以及各类进口乳制品,却在威胁着光明乳业的市场份额。
数据显示,2017年,光明乳业来自上海地区的销售收入同比下滑3.18%,竞争对手已经“兵临城下”,让人唏嘘不已。
在国内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压、业绩下滑的情况下,光明乳业只能依靠海外业务“撑场面”了。
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新西兰新莱特主营业务稳步发展,实现营业收入约为20.19亿元,同比增长0.8%;实现净利润约为1.82亿元,同比增长81%。
据了解,新西兰新莱特目前还在进一步深化与现有客户的合作关系,并不断扩展客户组合和产品组合,与重要客户达成一致,延长独家供货协议,并与新西兰南岛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为期10年的液态乳制品供货协议,逐步开启液态奶业务布局。
而光明乳业也将新莱特作为其业绩的主要突破口,在国内市场竞争乏力的情况下转战海外,以银行贷款与自有资金组合的形式筹集资金1.25亿新西兰元,将在现有新西兰邓桑德尔(Dunsandel)生产基地建设液态乳品生产线及相关包装生产线,进一步扩大新西兰地区产业产能。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
在光明乳业业绩下滑、国内市场份额遭蚕食、试图通过海外布局寻求突破的背景下,董事长张崇建,总经理朱航明却双双辞职,标志着二人同掌光明乳业的时代正式落幕。
同时,作为光明乳业控股股东的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光明食品集团”)党委已经决定濮韶华任光明乳业党委书记、并推荐为光明乳业董事长人选。
“此次人士变动是进一步深化光明食品集团国资国企改革,不断推进乳业板块发展的需要。”光明食品集团方面称。
据悉,张崇建与朱航明分别于2015年4月17日和2016年5月20日开始分别担任光明乳业董事长和总经理,并且二人本轮的任期均为2016年5月20日至2019年5月19日,二人此番属于提前离职,业内人士称与近期光明乳业业绩下滑有关。
实际上,2015-17年期间,光明乳业营收分别约为193.73亿元、202.07亿元、216.72亿元,净利分别约为4.18亿元、5.63亿元、6.17亿元,在张崇建与朱航明共同任职期间,光明乳业连续两年业绩保持稳定增长趋势。
但是,一直都是光明乳业“顶梁柱”的液奶业务,却在2017年出现萎缩势头,并延续到了2018年上半年。
“二人在光明乳业业绩上没有带来明显的大幅增长,未来光明乳业更加需要具备创新和突破力的人来领导,从而实现业绩的增长。”乳业分析师宋亮称。
朱丹蓬也对此发表看法,换帅背后,光明乳业在布局上应该会有所大动作,这也是其在张崇建与朱航明任期未到的情况下迫不及待做出调整的原因,以此匹配未来光明乳业的发展布局。
“目前光明乳业在液态奶、奶粉、区位等方面存在短板,以往的产品结构并没有过多优势,而从区位的角度来看,光明与蒙牛、伊利的渠道深度和市场广度相差甚远,光明乳业想要在短时间内补回短板比较难,应该会从低温和奶粉方面发力。”朱丹蓬称。
来源:五谷财经 五谷君 作者:王诣予 出处:新浪财经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光明乳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