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判市场错失良机
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九龙仓集团在苏州、杭州、佛山及广州入手十宗土地,共计花费140亿元人民币,总楼面面积达67.73万平米。截至6月底,九龙仓集团的土地储备达到了380万平米的水平。
上半年拿地力度虽然不低,但九龙仓集团的土地储备近年来则一直在缩减。记者查阅近几年年报发现,今年380万平米的土地储备是2012年以来的最低值,在九龙仓快速扩张的2012年,土地储备一度达到了1230万平米。
但相比于内地企业来说,港资背景的九龙仓在内地拿地时,需要面对更多的困难。在中期业绩会上,吴天海提道,“我们说不公平或比较困难的问题,好像在上海买地不单要有钱,还要看你过去在上海做的历史怎么样。当然对我们来说,在上海,我们以前做的项目没有本地开发商做的多,没有那么好的优势,但是一些竞争不太激烈的土地,还是有拿到的机会。”
曾经热衷于制造高价地的九龙仓,近年来停下了猛烈扩张的步伐,伴随着土地储备的缩减,是九龙仓在内地业务的收缩。2015年,九龙仓集团一高管曾明确表示,内地三四线城市存量过多的问题显而易见,九龙仓继续在三四线城市找项目,并非上策。他表示,应该把力量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把该做的项目做得更好更大。目前进入内地15个城市,布局会慢慢减少到一半,集中到七八个城市。
严跃进表示,相对其他港资企业来说,九龙仓在内地的投资还算积极,规模相对较大。但对比这两年内地黑马型的房企,其土地储备规模还不够多,发展后劲不足,后续还需要通过大量拿地和并购来扩张。
与同时期开始房地产业务的内地房企相比,九龙仓的发展确实“慢了一拍”。上世纪90年代,随着内地房地产市场的崛起,九龙仓、恒基地产、新世界集团、和记黄埔等多家港资房企纷纷北上发展,占据了企业规模发展的先机。以九龙仓为代表的港资地产企业习惯于“慢开发、高溢价”的开发模式,相比之下,高周转模式则让内地房企的规模扩张速度更快,港资企业在地产领域慢慢落于下风。
另外,由于港资企业在内地的拿地策略太过谨慎,包括九龙仓、长实集团在内的部分港企开始收缩内地布局,其规模布局逐渐被内地房企所超越。同样是在内地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九龙仓集团今年上半年内地72亿元人民币的签约额,同中国恒大、新城控股等龙头房企的动辄千亿的格局来比,相差了不止一个身位。
严跃进分析,过去几年,港资企业在内地的重点商圈和重点区域建设了许多优质项目,他们比较倾向于做精品系列。但这几年开发商流行高周转的概念,要求开发、销售、回笼资金的周期大大缩短,虽然九龙仓在这几年已经和内地房企联合拿地、合作开发,但是仍然难改其多年的作风,在项目开发、拿地方面是拼不过内地的龙头房企的,已经错失了企业在内地发展的最好时机。
华夏时报 记者 陆肖肖 北京报道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九龙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