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生源就像坐上了过山车:去年业绩刚刚扭亏,今年上半年再度预亏2000至3000万元。
不仅如此,这家靠卖减肥茶发家的公司营收规模锐减,从2010年上市时的8.75亿元缩窄至去年的5.47亿元,市值更是从52亿港元跌至当前的6.6亿港元。
在庞大的中国减肥市场里,碧生源端着饭碗没能吃饱饭,源于消费者越来越理性,此前靠广告就能获得销售的套路已日渐式微,加上上市后期现金流紧张和资本运作建树寥寥,成为摆在碧生源面前最大的坎。
业绩坐上过山车
8年前,无疑是碧生源(00926.HK)的巅峰时刻,当年不仅登陆港交所,还把营业收入规模做到8.75亿元,可是随后几年业绩摇摆不定。
斑马消费梳理历年财报发现,从2014年至2017年,碧生源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5.64亿元、6.63亿元、5.15亿元和5.43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0.45亿元、0.88亿元、-0.75亿元和0.053亿元。
业绩波动打击了投资者的热情,碧生源的股价从上市时最高3.59港元,跌落到最近的0.405港元(8月13日收盘价),公司市值也从巅峰时期的52亿港元降至目前的6.6亿港元。
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斑马消费注意到,在创立早期,碧生源依赖于投放大量广告来强化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说白了就是“洗脑”,靠天量广告获得销售;另外,高度依赖于经销商的线下推广。
从本质上看,碧生源就是一家营销公司,随着营销开支逐年缩减,消费者更加理性和选择更加多元,营收规模受到影响是必然的。
主力产品后劲不足
减肥茶是碧生源的起家产品,从2000年公司创立到上市前后,曾经支撑着这家企业的近一半业绩,大约在2014年前后,减肥茶产品的销售收入开始走下坡路。
2014年-2017年减肥茶(2016年改名为常菁茶)营业收入分别为3.08亿元、3.23亿元、2.09亿元和2.20亿元,分别占比当期总营收的54.6%、48.8%、40.7%和39.8%。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碧生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