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之前,为什么要先上马蜂窝?有携程、去哪儿、飞猪这么多选择,从旅游攻略分享社区切入在线旅游市场的马蜂窝,存在感一直都不是很强烈。直到今年世界杯播出黄轩和唐僧的洗脑广告,才让马蜂窝重新回到大多数人的视线。
马蜂窝手握最丰富和优质的UGC内容,坐拥宝库却无法转化成营收,着实可惜。马蜂窝要怎样发挥好内容优势,又要靠什么来抢占市场地位,拓宽盈利渠道?
行业漠视消费者权益乱象频发 违反政策规定引发舆情危机
同大多数行业类似,在线旅游行业有很好的增长数据,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也有违法违规的经营行为和行业乱象。
根据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的报告显示,2017年国内旅游人数50.01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2.8%,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13051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7.0%。在辉煌的市场背后,也隐藏着诸多乱象,这些现象在不定期地反噬在线旅游行业的玩家。
7月17日,北京消协发布的《2018年旅游消费体验式调查报告》显示,在线旅游平台在“企业资质展示”方面存在较大问题。调查有一项针对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的展示情况,结果各大平台纷纷中招。途牛的抽查样本仅有24%展示了相关资质,携程、马蜂窝、驴妈妈的抽查样本中比例为0。
尽管未展示相关资质并非没有相关资质,但不展示或不要求商家展示的这种做法,给消费者依法行使知情权造成了障碍。消费者在交易中,只能凭借对平台的信任来选择商家,平台也就必须担起责任。一旦商家不具备相关资质,平台也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
从去年8月起就开始实行的《北京市旅游条例》,其中也规定通过网络经营旅行社业务的,应当依法取得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并在其网站显著位置明示许可证编号等信息。因此,这种行为也可能触及地方法规的红线。
对消费者权益的不重视也很容易在具体的事件里发酵成舆情危机,从而让平台付出更大的代价。据澎湃报道,合肥一男子提前两周退订一张网购机票,在南航与马蜂窝的反复推诿之中拖了4个月才解决;普吉岛沉船事件之后,有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属向携程、飞猪、马蜂窝等平台索赔……
像这样的一些纠纷或是索赔,对企业的声誉和经营活动都会造成不利影响,而最初都是源于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
这些具有普遍性的行业缺陷只是马蜂窝面临的挑战之一,而其解决方案也只能落实于提高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好消费者利益上。
马蜂窝自身发展迟滞UGC优势失灵
真正让马蜂窝感到危机的是自身竞争实力的不足,马蜂窝与其他在线旅行平台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大了。
2017年马蜂窝的GMV约100亿,携程GMV达6000亿。根据艾媒的数据,2018年5月,马蜂窝845.3万,携程月活6855.2万,去哪儿月活4179.3万,同程2221.8万,飞猪1117.8万。
无论是从成交额上看,还是从活跃用户来看,马蜂窝都和其他平台拉下了很大的差距。如果说马蜂窝的用户社区比较高质量的话,那么它的商业化脚步还是迈得太慢了。
马蜂窝最初定位“中国最大的旅行社区”,在商业化之初,也是基于自己内容社区的定位,依靠广告模式赚钱。所以发力到旅游环节消费场景的时间也是比较晚,加上消费体验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商业化之路比较坎坷。
在市场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马蜂窝的增长也面临困难。2015-2017两年,马蜂窝的用户数只增长了2000万。
UGC内容本身应该是其他平台都难以具备的优势,但从这一块切入在线旅游的马蜂窝为何经营惨淡?这还是和旅游消费行为的特殊性有关。
虽然我们看到“种草”经济越来越流行,但是UGC内容种草社交电商,带货能力很强,是因为购买便捷、物流顺畅,一站式服务。但旅游不同,旅游需要消费者同时满足金钱、时间、精力的三重要求,心动不一定能行动,说走就走的旅行没那么容易实现。
所以,内容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引导作用其实是有限的,这也是马蜂窝一直以来增长乏力的原因。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马蜂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