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初,比克动力第三大股东上市公司长信科技,曾公告重组预案,拟作价67.5亿元收购比克动力75%的股权,当时比克估值为90亿人民币。不过,之后由于“比克曾经是美国上市公司的孙公司”等法律性和合规等问题,收购暂时中止。
2017年8月,重组中止后,长信科技又称将通过自有或者自筹资金购买不超过20%的比克动力股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能源汽车、特别是动力电池领域出现了巨大变化,最终,长信科技2018年1月公告,“鉴于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出现的新情况、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调整,决定不再启动重组和增资比克动力事项”。至此,比克借长信科技上市之路就此夭折。
新浪财经注意到,在之前长信科技公告的重组预案中,比克动力给出的业绩承诺是,2017、2018和2019年度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7亿元、12亿元、12.5亿元。而2017年,比克动力实际净利润为5亿,远低于当初的业绩承诺。而业内人士分析,公司2018年12亿的业绩恐怕更是遥不可及。
沃特玛“前车之鉴”教训惨痛 比克上市前景难料
中利集团自今年初停牌筹划收购比克动力、涉足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以来,已先后三次、累计耗资8.5亿元,持有比克动力8.29%的股权,收购的总体估值已超100亿元,决心之大毋庸置疑。不过,中利集团收购比克,不免让人联想到两年之前,坚瑞消防(现名坚瑞沃能)对沃特玛的收购,两起并购案例颇为相似。
首先,都是跨行业的并购,并且原主业经营压力都很大。坚瑞沃能原主业是消防器材,兼并沃特玛之前,主业业绩一直处于下滑,毫无起色。中利集团主业则是光伏、电线电缆等产品,总体毛利率仅16%左右,净利率更是不到2%,而且新浪财经发现,自公司2009年上市以来,近10年时间内,几乎每年的经营性现金流均为净流出,而且每年投资现金流也均为负值,上市后多年,现金流全部依靠筹资维持。
其次是并购标的相似。根据行业数据,从电池装机量和出货量情况看,沃特玛和比克动力均排名行业前五,并且出货量相差不大。此外,沃特玛之前产品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乘用车几无应用;而比克动力虽然是三元技术路线,但主要产品是18650圆柱电池,而非方形和软包,在国内主流乘用车的车企和车型中也无广泛应用。
第三是并购估值相同。2016年沃特玛被收购时估值52亿、静态市盈率21倍;2018年比克动力筹划收购时,估值约100亿(新浪财经根据之前收购时的估值和同类公司目前市值估算)、静态市盈率20倍。
除增速趋缓、竞争加剧、补贴退坡等导致沃特玛资金链断裂的行业不利因素外,由于两次并购存在诸多相似,业内人士指出,作为普通投资者,还需要在正式重组预案公布后,重点关注标的比克动力的应收账款、存货、主要客户、现金流等披露情况,以及中利集团的具体收购方案和收购估值,而弱化未来变数会比较大的现有业绩和业绩承诺,以免造成误判。
坚瑞消防收购沃特玛后,公司现在的境况和股价让人唏嘘,对于有这样的前车之鉴,中利集团在实施收购时应该会更为慎重。长信科技已经放弃,而比克动力能否把握这次机会实现资产上市,前景依然难料。
(来源:新浪财经 公司观察 文/丁昊)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沃特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