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途解读:六年间,对于海底捞的上市传闻从未间断,但都以辟谣告终,如今海底捞上市在即,此举是“自我救赎”的拐点还是海底捞新的起点?
火锅界的头牌赴港上市终于迈出了实质性一步。5月17日,海底捞国际控股在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
在过去的六年中,海底捞上市的传闻贴频频出现,创始人张勇也是在面对何时上市的问题上一直含糊不清地表态,甚至在一个月之前还否认上市计划。
其实,早在2012年就有消息传出,海底捞进入上市辅导期,但此后声音渐微,所有实质性操作却没有停下脚步,海底捞为何在这时宣布上市呢?
品途商业评论(ID:pintu360)认为:其一,海底捞正计划大规模地扩张开设新店,需要巨额资本支撑;其二,海底捞在努力保持稳定的增速,无奈竞争激烈,盈利下降也是事实。
在餐饮火锅这个行业大背景下,竞争也愈发激烈,早在2014年,呷哺呷哺就已拥抱资本市场,另一边巴奴、大龙燚等新火锅品牌正在崛起,这些因素都是海底捞并非靠自己的“服务”就能单打独斗解决的潜在风险。
因此,选择上市是海底捞“自我救赎”的一个拐点,正如张勇所言,上市让海底捞有了一层保护,让公司的地位和社会股东能帮助海底捞解决一些困难,同时可以促进公司正规化。
海底捞算法
毫无疑问,海底捞公布的股权书,数字十分亮眼,它有着足够的吸睛能力和感染力。
据招股书显示,海底捞2017年总营收为106.3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78.08亿元增长了36%;净利润11.94亿元,较上年同期的9.78亿元增长了22%。
海底捞已经成为中国国内首家营收超百亿的餐饮企业。而这组数据对应中国“快餐”火锅呷哺呷哺的数据,无论从营收规模还是净利润都是其三倍之多。
尽管三年来,海底捞的营收和净利润表现亮眼,但在招股书中有一组数据是,2015年,海底捞的人均消费在 91.8 元,2017 年人均消费为 97.7 元。在消费升级物价飞速上涨,房租、人力成本居高不下的时代,海底捞的人均竟然比三年前多出5块9,仅增长6%。
之所以能够做到这样的净利润,海底捞靠的是速度扩张门店,据招股书显示,2015年,海底捞还只拥有112家门店;截至2017年末,门店数量达到了273家。
快速的开店数量,但也让海底捞尽快看到回报。据悉,海底捞每间新餐厅的开业需要800-1000万元投资,由于大规模开店,海底捞2017年资本开支达到了15.18亿元。海底捞表示,根据以往记录,其新开餐厅一般在1-3个月内达到月度盈亏平衡,在2015年、2016年,新开餐厅现金投资回收期一般为6-13个月。
高回报的背后则是比“快餐”火锅呷哺还要高的翻台率。2015年到2017年,海底捞火锅店的平均翻台率也从每天4次,上升到每天4.5次、每天5次。同店销售额年均增长达到14%。
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外卖是海底捞近三年重点发展的业务,2017年业务收入已超过2亿元。海底捞表示,自己是第一家推出外卖业务的火锅餐厅,在中国超过40个城市推出了外卖业务,而且所有外卖均由海底捞自己的员工完成配送。
靠火锅起家的海底捞俨然已成了一家多元化餐饮公司,股权结构也变得错综复杂,在管理、资本、市场等多方刺激下,海底捞变得庞大,也变得更疯狂。 共3页 [1] [2] [3] 下一页 老虎证券:小米、海底捞扎堆上市,新经济红利涌向港股? 从4张桌子到年收入过百亿 海底捞是如何做到的? 对品牌老化Say NO 麦当劳、海底捞如何保持“新鲜感” 赴港上市前夕 海底捞的秘密接受检验 房租占比3.9%,“海底捞们”,还要怎么“变态”? 搜索更多: 海底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