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郑州警方5月10日发布的消息显示,2018年5月6日,一名受害人在郑州市航空港搭乘滴滴顺风车途中遇害,顺风车司机有重大作案嫌疑,目前警方还在相关区域展开搜索。
5月11日,滴滴出行(以下简称滴滴)公布的自查进度显示:在针对郑州顺风车案件的自查中发现,该接单账号归属于嫌疑人父亲,且正常通过了滴滴顺风车注册时的三证验真、犯罪背景筛查和接首单前须进行人脸识别等安全措施。嫌疑人系违规借用其父顺风车账号接单。
同时,原有的夜间安全保障机制不合理,导致在该订单中针对夜间的人脸识别机制没有被触发。
此外,嫌疑人在案发前,曾有一起言语性骚扰投诉记录,客服五次通话联系不上嫌疑人,由于判责规则不合理,后续未对投诉做妥善处理。
鉴于以上问题,滴滴决定自5月12日零点起,顺风车业务在全国范围内下线,停业自查整改一周;其他平台业务对全量司机全面审查,用一切手段清理平台上可能的人车不符情况;运营及客服体系全面整改。
在信息发布后,有关网约车搭乘的安全隐患以及滴滴事后的回应引起了舆论的强烈反应。其中一个关注的焦点在于:在这些事故中,网约车平台公司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监管发问
在社会舆论渐起之时,政府监管态度也在趋于严厉。
5月11日,交通运输部官网发布了一篇名为《检验网约车发展的标准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的评论文章,文章中表示“一些网约车平台公司在发展壮大之后,不是将必要的社会责任扛在肩上,而是挖空心思地侵害司机和乘客利益。”
上述文章中提到这些企业仅仅将网约车作为增加“流量”和“估值”的工具,没有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放在心上,只顾看投资人的脸色,不考虑乘客的感受与体验,也不考虑司机的客观需要。
这是自5月7日起,交通运输部官网发布的第五篇关于网约车的评论。从5月7日起至11日,交通运输部保持了每天一篇评论的发布节奏,并且措辞日益严厉。
交通领域专家,上海三亦城市规划设计公司徐康明教授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在网约车新政颁布后两年,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一些网约车公司不断挑战政策底线,无视此前的监管措施。因此监管的态度也趋于严厉,目前交通运输部正在进行相关研讨,将会进一步加强对于网约车市场的监管。 共3页 [1] [2] [3] 下一页 “滴滴出行”在潍坊脱离监管:说配合新政却不来备案 滴滴乘客遇难折射共享经济的弱点 滴滴等顺风车沦为性骚扰温床 个人信息保护缺位 滴滴顺风车下线后 嘀嗒出行关闭结伴频道 顺风车悲剧背后:滴滴注册代办仅需数百元 可事成付款 搜索更多: 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