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苏宁“开挂”
2017年,苏宁线上、线下收入在营收中的占比分别为52%、48%。苏宁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相当于“开了个挂”,这是增速超过京东的重要原因。
虎嗅2018年4月8日《线下门店没有被时代抛弃》肯定了线下门店的价值:
首先是线上流量已经瓜分殆尽,并且没有多大增长空间。互联网公司获得新增流量越来越难、代价越来越高,于是纷纷到线下寻找“流量入口”。
其次是线上购物的固有缺陷。例如,展示品类虽多,提供的信息却相当有限。网上相中一款6000多元的笔记本电脑,键盘手感如何、显示器看着舒服不舒服,不到线下店看看真机就下单?凡此种种,都是没法单纯靠网上体验来解决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电商发展到今天80%的消费行为仍然发生在线下。
阿里、腾讯、京东、网易等巨头线下“扫货”到了疯狂的地步。2017年京东先后与沃尔玛、永辉达成战略合作。而苏宁已有3800间门店在手,2018年还要新开5000家门店。
自营模式未上岸
提起京东,人们脑海最先出现的词汇多半会是“京东自营”、“高速增长”、“持续亏损”,这些都是京东的标签。
如果说“高速增长”是不知不觉丢掉的,“京东自营”这个标签则是有意放弃。
1) 近一半毛利润来自服务
京东营收包括“商品销售”及“提供服务”两个部分。前者就是自营业务,后者主要向第三方卖家提供服务。由于京东不单独公布各项业务的营收成本,根据2014年Q2以前的数据乐观推测,自营业务毛利润率为8.5%。
服务收入占比低于10%,但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对毛利润的贡献率达40%~50%,京东整体毛利润率被显抬高,2018年Q1毛利润率达14.1%。
京东尝到甜头,但许多消费者只识“京东自营”,难怪京东要淡化自营与第三方的界限。
2)自营模式没有“上岸”
“上岸”意即“能够稳定地获得利润”,公司也好,一个业务部门也好,上岸才不会“被淹死”。
在财务上,“稳定地获得利润”表现为较高的“运营利润率”或“息税前利润率”。
假设京东自营模式毛利润率为8.5%,再分担80%履约成本、60%市场费用、50%的研发费用、50%的行政费用。以2018年Q1为例,自营业务毛利润78亿,履约、市场、研发、行政等四项成本费用合计约为96亿。自营业务运营亏损18亿元。
即使2018年Q1毛利润率按10.5%计算,自营业务也才刚刚收支平衡。
购物体验好(最主要的是送货快)是“京东自营”的招牌,常识告诉我们没有免费的午餐,送货快是有代价的而且不随规模扩大而收敛。送1000万单每单成本10元,送1亿单大概率也在10元左右。这就是为什么京东自营规模达到每年数千亿仍然没有上岸。
可见淡化公众对京东自营的认知是无奈之举。但是尽管第三方GMV占比、营收占比已达50%一线,还是不能把自营业务拖上岸。2018年Q1,经营利润仅为443.1万元,经营利润率十万分之四!
2018年Q1财报显示,京东“持续经营业务净利润”为15.25亿,几乎全部来自对长期投资的公允价值调整,只有千分之三真正来自“持续经营的电商业务”。
After the adoption of this new accounting standard, the company will measure its long-term investments other than equity method investments at fair value with gains or losses recorded through the income statements, which could vary significantly from quarter to quarter. The impact of applying this new standard for the three months ended March 31, 2018 resulted in an increase of approximately RMB1.6 billion in Others, net.
以往京东喜欢让大家关注它的Non-GAAP净利润。此番若剔除“公允值调整”“股权激励成本”“无形资产摊销”等项目,2018年Q1的Non-GAAP净利润只有10.5亿。于是冒出一种说法——京东终于在GAAP准则下盈利了!
虽说宣传口径是“八个季度盈利”,但在投资人眼中“亏损”这个标签暂时不宜撕掉。
来源:虎嗅网 作者 Eastland
共2 页 上一页 [1] [2] 第1页 第2页
京东员工在盒马购物被开除?可能与“香蕉原则”有关
互金独角兽融资竞速 京东金融离第一梯队还很远
电商周报:苏宁居连锁百强第一 京东618玩法曝光
步步高牵手腾讯京东探索智慧零售 付款只需刷一下脸
成年人健康防疫提上重要议程 京东疫苗预约服务平台正式上线
搜索更多: 京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