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redsh.com/img2018/1805151211121.jpg)
2018年5月8日,京东发布2018年Q1财报。“营收、净利大幅增长,创下单季盈利新高”“净利润15亿,实现八个季度盈利”这类标题开始夺人眼球。
“大幅增长”是与过去的京东比还是与阿里、苏宁比?“净利润15亿”怎么来的,不解释一下不太厚道。
“高速增长”不再是骄傲
高速增长曾是京东的骄傲。哪怕亏损几亿、几十亿,只要GMV(总交易金额)、营收保持60%以上增速,总有投资人对京东看高一线。
回过头来看,京东于2016年结束了高速成长,营收增速显著回落。2017财年营收3623亿,同比增长40%。
![](http://www.redsh.com/img2018/1805151211122.jpg)
2018财年(截至2018年3月31日),阿里核心电商收入同比增长59.9%,同期(2017年4月1日~2018年3月31日)京东营收增速为37.9%,相差22个百分点。
在变现率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营收增速下降是GMV下降的结果。
从2017年Q2开始,京东按新口径统计GMV。通过对比,新口径GMV大约比旧口径高40%,但仍难掩增速下滑。2018年Q1,GMV同比增长30%,比营收增速低一个百分点。
![](http://www.redsh.com/img2018/1805151211123.jpg)
京东曾以高过一倍的增速超越苏宁,但进入2018年,京东增速已被苏宁反超。
![](http://www.redsh.com/img2018/1805151211124.jpg)
如今资本市场最看中的不是净利润,而是营收增速。营收高速增长,即使利润率下降,仍然是资本市场的宠儿。估值随营收增速浮动,负增长则是“十恶不赦”之罪,“定斩不饶”。
![](http://www.redsh.com/img2018/1805151211125.jpg)
目前看来,对增速的担忧是京东市值回落的主要原因。
增速为何被“碾压”和“赶超”
营收增速下滑是不幸的。通常企业对投资者的说辞有两套:一是“本公司规模已经很大,增速自然有所回落”;二是“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全行业不景气”。
但对京东来说,上述两个通用的理由都不成立。要说因为规模大,阿里的营收增速比京东高20几个百分点无法解释。要说行业不景气,苏宁怎么赶上来的?
京东增速被阿里碾压,被苏宁赶超有三方面的原因:
1)“收割”人口红利心有余力不足
京东营收增速回落的直观原因是活跃用户数增加放缓。截至2018年3月31日,京东年度活跃用户(过去12个月至少有一次购物行为)数为3.02亿,较2017年同期增加28%。与GMV、营收增速同在30%一线。
阿里年度活跃用户数为5.52亿,同比增长22%。京东年度活跃用户数相当于阿里的54.7%,但增速仅比阿里高6个百分点。
![](http://www.redsh.com/img2018/1805151211126.jpg)
“人到中年,职场半坡”这句话用在京东身上也合适。“人到中年”冲劲不足、爬升的速度越来越迟缓,但职级和收入仅是心目中竞争对手的一半。
主要原因是阿里“开放平台、开放物流”模式在拓展卖家、吸引买家方面原本就有优势,而且抢先“下沉”大面积了“收割”低线城市人口红利。此外,阿里亦在海外业务占得先机,2018财年海外零售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94%。
2)品类不够丰富
京东截至2018年3月31日的年度活跃用户数较一年前增长28%,而2018年Q1营收增长了31%,比活跃用户增速略高。
同期,阿里年度活跃用户数增长22%,2018年Q1电商业务营收增长了60%,高于活跃用户增速一倍以上。
刺激用户购买欲的是商品本身。尽管京东电商平台早已不限于售卖家电,第三方卖家数量亦达17万户,但品类仍然不够丰富。
“自营”是京东的“招牌”,好比全聚德的烤鸭,东来顺的涮肉。为树立和保持“购体验好、送货快”的口碑,京东曾努力将第三方卖家的交易额控制在总交易额的50%以下。
2017年Q2开始,京东不仅改变了GMV的统计口径,还停止披露自营和第三方各自的交易金额,年底更是放话“不再严格区分自营和第三方”。
也就是说,为了让第三方卖家来丰富品类、贡献GMV和营收,京东放弃“人设”,悄然摘下“标签”。
如果京东平台第三方卖家数量增加到现在的十几倍、几十倍,管理、服务能力将面临巨大挑战。
共2页 [1] [2] 下一页
京东员工在盒马购物被开除?可能与“香蕉原则”有关
互金独角兽融资竞速 京东金融离第一梯队还很远
电商周报:苏宁居连锁百强第一 京东618玩法曝光
步步高牵手腾讯京东探索智慧零售 付款只需刷一下脸
成年人健康防疫提上重要议程 京东疫苗预约服务平台正式上线
搜索更多: 京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