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杉杉品牌”为名,郑氏将仅占上市公司营收与净利8.05%和5.5%的服装成衣业务打包整体在港上市。不过全年不足5000万的利润能否打动投资者仍是未知数
“请称呼我为金融家。”60岁的郑永刚曾多次在公开场合直言不讳的表露。
这位杉杉控股的董事局主席当然有他的底气。不仅因为早年作为创始人股东发起的宁波银行(002142.SZ)目前已是拥有近千亿市值的上市公司,刚刚过去的2017财年其净利润高达93.3亿元;也不是考虑到他还是浦发银行(600000.SH)和徽商银行的财务投资者,以及一度持有26%股权的君康人寿;仅仅三年前溢价四成以13亿元入主的艾迪西(002468.SZ)最终借壳申通快递一役,就令市场刮目相看。
有关“壳王”的名声,因此不胫而走。
不过现在,郑永刚的注意力并不在别人家的标的上。他需要集中精神处置一块自家业务的上市事宜。
这,更是他起家之所在。
自2017年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后,30年前靠服装成衣业崛起的杉杉股份(600884.SH)日前正式公布招股说明书,希望分拆旗下服装业务并以“杉杉品牌”的名义在港上市。
这是一次筹划已久的行动。早在2016年,杉杉股份即有意剥离郑永刚口中这块“最有感情的业务”转赴海外资本市场。据悉,郑氏的目的是将旗下杉杉品牌服装业务及其他相关品牌服装业务先行资产重组,而后再把此块业务全部装进杉杉品牌并于H股公开发行上市。
如果杉杉品牌成功登陆港股,则郑永刚将在该市场拥有两家上市公司。2017年5月23日,杉杉已分拆金融租赁公司富银融资股份(08452.HK)登陆香港创业板,不过该公司截至5月7日收盘仅录得4.6亿港元市值。
问题是,多年来对服装业务的疏远,加之国内男装行业近年来遇到的困境和竞争加剧,杉杉系在男装行业的风光早不复存在。以西装为例,其已从上世纪90年代37.4%的市占率高点降到2015年的2.25%。而从营收和零售网点数据来看,也早被昔日对手赶超。
在最新公布的杉杉股份2017年财报中,服装业务板块6.66亿元的营收和4937.48万元的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虽分别获得27.23%和36.16%同比增长,但对标公司全年82.71亿元营收和8.96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则只有8.05%和5.5%的权重。
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前景似乎并不太光明的杉杉服装业务,能否让谨慎的港股投资者心甘情愿买单,尚且是个未知数。
郑永刚的如意算盘
1989年创办杉杉西服品牌的郑永刚,因挽救一家濒临破产的服装企业,并助其以杉杉股份之名登陆上交所被誉为“中国服装界的巴顿将军”。“杉杉西服,不要太潇洒”的广告语,也让其在男装西服领域成为长达数年的市场占有率冠军。
1998年,即杉杉股份登陆上交所后第三年,金融危机爆发,而中国为加入WTO组织也正式开始谈判。在这一背景下,郑永刚意识到了来自国际品牌的危机。1999年3月,他开始寻找未来产业突围方向,并最终决定收购彼时中国唯一的国家级碳素研究所,该研究所主要研究锂电池的负极材料。
目前,新能源电池材料已经成为杉杉股份最重要的业务板块,在锂离子正极、负极、电解液等综合材料方面均成为世界级供应商,进入苹果、奔驰、松下等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链。
2017年杉杉股份年报显示,该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82.7亿元,同比增长51.07%,实现净利润8.96亿元,同比增171.4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4.41亿元,同比增长72.07%。
其中,新能源业务实现74.89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90.5%;服装品牌运营业务为6.66亿元,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8.1%;投资及类金融业务实现1.16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4%。
据悉,杉杉股份出品的正极材料已连续四年在品牌竞争力方面位居全国第一,而负极材料在2017年也首度登顶,电解液则上升一位至国内第四。
“不要太潇洒”的主角,显然换了人。 共2页 [1] [2] 下一页 杉杉股份全产业链扩张面临成本压力 行业产能过剩 加码新能源 杉杉股份跨界转型之路仍坎坷 2017世界浙商上海论坛隆重举办 杉杉股份荣获“十大创新引领奖” 杉杉股份预计三季度将净赚4-5个亿 同比升5-6成 投资两年半持续亏损 造车业务“拖累”杉杉股份 搜索更多: 杉杉股份 |